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材料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照要求作文。 2010年5月31日,...

材料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照要求作文。

2010年5月31日,《光明日报》发表时评《不要让“儿童节”变成“消费节”》。文章指出,时下许多儿童想在“六一”实现的愿望多与吃喝玩乐有关。一些家长也带着孩子到商场里买这买那,消费起来毫不手软。对此,专家呼吁:不要让“儿童节”变成单一的“儿童消费节”,让儿童节变得更有意义。回眸刚刚走过的童年,对于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来谈,也可以自选一个角度发表见解。要求:(1)题目自拟;(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字数不少于600字;(4)文中请回避与自己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按中考评分标准给分 【解析】本题是一道文字材料作文题,它由材料+提示+要求组成。命题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事物,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写好本文,读懂材料,提炼话题关键。从材料所显示的信息看,“儿童节”变成“消费节”的具体表现有二:(1)“消费”的人群,既包括孩子也包括家长,儿童借节日提要求,家长借节日满足孩子的愿望;(2)“消费”就是“吃喝玩乐”“买这买那”,只局限于物质的享受与满足。专家并不是反对儿童节“消费”,反对的只是将“儿童节”变成“浅薄”的“消费节”这种做法。提示语的核心词是“有意义”,要思考怎样的儿童节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可以得出,本作文命题旨在让考生就“‘儿童节’中的不良消费”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对“过有意义的儿童节”这一话题进行构思写作。以下立意供参考: (1)针对儿童“愿望多与吃喝玩乐有关”,谈怎样的愿望才更健康、更合理,强调要把“儿童节”作为逐渐长大、逐渐走向成熟的驿站。而这样的意识,不是上天赐予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受环境的影响,受成年人的影响,受学校教育的影响。 (2)针对家长“消费起来毫不手软”,谈怎样才是最理性、最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关爱。很多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对孩子关心不够,所以便借“儿童节”以消费的方式弥补对孩子的爱;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有错误的认识,或出于攀比的心态,跟风随大流。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家长比教育孩子更重要。 (3)从“儿童节”设立的初衷入手,谈新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赋予“儿童节”新的内涵和时代意义。从保障儿童合法权益的角度分析,也可以说,对孩子过分溺爱、让孩子过分注重享受其实是对孩子的伤害。 (4)紧紧围绕“消费”做文章,谈怎样的“消费”才最能彰显“儿童节”本意。 文章若按照提示语“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去写,应写成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当然,也可以适当虚构或想象,写成小小说或故事,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若写成议论文,不必面面俱到,如提示语所说“自选角度发表见解”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探究性学习。(4分)

2012年3月,中国“两会”在北京成功召开,在此之前有机构对四川“2011年群众对十项民生工程实施成效的满意率”与2010年进行了对比调查,结果如下:

民生工程

2011年

2010年

差异

(11年—10年)

(百分点)

序号

满意率(%)

序号

满意率(%)

民族帮扶

1

89.3

1

86.0

3.3

社会保障

2

84.8

5

82.1

2.7

文化体育

3

83.6

6

79.9

3.7

教育助学

4

83.6

3

83.6

0.0

基础设施

5

82.7

2

85.2

-2.5

就业促进

6

82.2

4

82.8

-0.6

百姓安居

7

82.0

9

73.2

8.8

扶贫解困

8

78.6

7

78.0

0.6

医疗卫生

9

74.7

10

71.4

3.3

生态环境

10

71.7

8

73.7

-2.0

平均满意率

81.3

79.7

1.6

请根据上面的信息,请你综合分析写出你比较后探究的结果(两点即可)

 

查看答案

2012年3月5日是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49年纪念日。虽然雷锋的生命只有短暂的22年,却树立起一座永恒的丰碑。

1.结合雷锋的语录,说说雷锋有着哪些优秀品质?

“骄傲的人,其实是无知的人。他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他不懂得自己只是沧海一粟……。这些人好比是一个瓶子装的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可是还晃荡不出来。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仍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要记住:‘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2.49年来,每年春天都会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但不同时代赋予了“雷锋精神”不同的含义。结合下面的事例分别说说在他们身上体现了雷锋的什么精神?

①2005年夏天,在旅行社做导游的文花枝所在的大客车遭遇车祸,她自己伤得最重。当施救人员一次次向她走过来,她总是吃力地摇摇头说:“我是导游,我没事,请先救游客!”最终,这位23岁的姑娘因为错过了宝贵的救助时间,失去了一条左腿。

②李素丽是一名公共汽车售票员,她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

③数学家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数论皇冠上的明珠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查看答案

仿写。(4分)

原句: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能够映照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废墟 余秋雨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一位朋友告诉我,一次,他走进一个著名的废墟,才一抬头,已是满目眼泪。这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两位朋友在我面前争论。一位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君王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碎成粉的遗址也不是废墟,废墟中应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废墟能提供破读的可能,废墟散发着让人流连盘桓的磁力。是的,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这种劳作,是对废墟的恩惠,全部劳作的终点,是使它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废墟。修缮,总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损失。把损坏降到最低度,是一切真正的废墟修缮家的夙愿。也并非所有的重建都需要否定。如果连废墟也没有了,重建一个来实现现代人吞古纳今的宏志,那又何妨。但是,那只是现代建筑家的古典风格,沿用一个古名,出于幽默。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做宾馆;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这与历史,干系不大。如果既有废墟,又要重建,那么,我建议,千万保留废墟,傍邻重建。在废墟上开推土机,让人心痛。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愤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有删减)

1.文章中说“前夜的残梦”,具体的含义是什么?(3分)

2.怎样理解文章开篇说“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4分)

3.“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结合文章,阐释这句话的含义(4分)

4.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废墟?(4分)

5.结合文章说说废墟在古今历史发展中有什么重要的意义?(5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弄斧就要到班门

①班门弄斧,历来被用来批评到行家里手面前卖弄本领之人的不自量力。而现实生活中,弄斧者也确实畏葸不前,不敢到班门放手一搏。为什么?怕输。

②然而,时过境迁,在这个彰显个性的多元时代,一个人要想让自己早日脱颖而出,到班门弄斧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③先不论输赢之后的面子问题,单是敢于到行家里手面前挑战,就是一种胜利。弄斧到班门,其行为本身,就彰显着勇气。和行家里手较长短、分高下,没有一定的勇气是做不到的。这一点,先贤已经为我们做出表率。亚里士多德曾断言,质量不等的铁球从同一高度下落,大者先着地。对于这个百科全书式的权威人物的这一断言,几乎没人敢质疑。而伽利略,这个后来蜚声于世的科学家,就是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在世人的嘲笑声中,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名扬四海。

④退一步说,就算是伽利略错了,他这种到班门弄斧的勇气,也同样令人钦佩。

⑤当然了,既然是较量,必定会有个输赢。那么,输了是不是一定很可怕呢?

⑥弄斧到班门,即使败下阵来,也不用担心。一方面,弄斧者可以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争取早日成功。另一方面,弄斧者敢于质疑,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即使输了,也虽败犹荣,何况弄斧者本人与困难斗争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提升。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经济实力还比较弱,而美国早已是世界经济巨头。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怕输,就不和美国开展进出口贸易了。虽然我们在和美国的经济交锋中吃了不少亏,但也在一次次“交学费”之后认识到了自己的缺失,随之不断改进我们的管理和经营模式,提升了我们的经营和管理水平。

⑦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可见,弄斧到班门不一定会输。如果赢了,又会怎么样呢?

⑧赢了,就会极大地增强弄斧者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力争上游的热情,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当然,弄斧者如果因此而飘飘然,那恐怕就避不开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命运了。

⑨弄斧到班门,在勇气、意志品质、自信心等个方面对弄斧者的综合素质提升大有裨益。弄斧就要到班门!

1.结合文章说说作者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文章第⑤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分)

4.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的论证过程(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