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网络上的文章琳琅满目参差不齐...

下列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网络上的文章琳琅满目参差不齐,其中不乏我们获益匪浅的,也有看完不知所云的。

B.打击黑恶势力“保护伞”一定要掘地三尺,深挖彻底,而不能浅尝辄止,草草收兵。

C.一些农产品大幅涨价,疯涨速度令人叹为观止,由此也催生出“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疯”等一系列网络新词。

D.新当选的法国总统奥朗德在国际政坛上并不知名,但在法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政治人物。

 

C 【解析】“叹为观止”是褒义词,不能用于贬环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寒喧琐屑言简意赅旁征博引

B.膺品诀别草菅人命眼花潦乱

C.娴熟震憾引经据典锋芒必露

D.分歧慷慨鳞次栉比吹毛求疵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嫌(wù)痛 (zhì)恶扬善 (chéng)惟妙惟 (xiào)

B.笨 (zhuō)跚(pān)为人知 (xiǎn)浑身数 (xiè)

C.愧 (zuò)荒 (miù)锐不可 (dǎng)如法制 (pào)

D.晕 (xián)狡 (xiá)一而就 (cuò)词夺理 (qiǎng)

 

查看答案

写作(共50分)

请以“我读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一本书的书名,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书写清晰、工整。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凿井(15分)

①常有人叹息生活忙乱,负担沉重。

②当然,人生有许多推不开的负担,但是,在这些负担之中,有许多是不必要的。许多人在除了自己分内该忙的事情之外,还要忙些不该忙的。如忙应酬,忙着为了增加物质享用或虚荣而去赚钱,忙着奔走钻营去求地位。对自己已经着手的工作易于失去兴趣,因而时常见异思迁。他们由于太贪多、太求全或太急切反而使自己顾此失彼。

③西哲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④乱忙的人是在凿浅井。他们东做一点,西做一点,每一口井都没有凿到水源。这不是能干,而是生命和财力的浪费。不要因为自己常被别人拉去做这做那,就以为这是表现自己才干或拓展事业的大好机会。“能者多劳”,是对一个有才干的人的赞誉,却也是对他的一种悲悯。因为他是在被人拖着凿浅井。

⑤一个人,能认清自己的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已经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能抗拒潮流的冲击。许多人仅仅为了某件事情时髦或流行,就跟着别人随波逐流而去。他忘了衡量自己的才干与兴趣,因此把原有的才干也付诸东流。所得只是一时的热闹,而失去了真正成功的机会。

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获诺贝尔奖之后,受盛名之累,常被官方、民间,包括电视广告商人等等,拉着去做这做那。文人难免天真,不擅应酬,心慈面软,不会推托;做事情过于认真,不懂敷衍。于是陷入忙乱的俗事重围,不知如何解脱,终于自杀,了此一生。据载,川端临终前,曾为筹借笔会经费而心力交瘁。心情低落,可能是他厌世自杀的原因之一。这并不是妄测之词。

⑦固然,对一位作家来说,能获得诺贝尔奖,这口井已经算是凿得够深了。但如果他不被卷入使他烦倦不堪的琐事,而能依然宁静度岁,以他东方式的丰富晶莹的智慧,这口井,当可凿得更深些。

⑧对事情专一,并非不求上进,也非懒惰。它是一种锲而不舍、全神贯注的追求。不但要有魄力,而且要有定力,摆脱其他外物的诱惑。不为一切名、利、权、位等虚荣而中途改道。这番定力才是促成一个人凿井及泉的最重要的条件。

⑨《湖滨散记》的作者梭罗,为了写一本书,而去森林中度过两年隐士生活。自己种豆和黍为食,摆脱了一切剥夺他时间的琐事俗务,专心致志,去体验林间湖上的景色和他心灵所产生的共鸣,从中发现许多道理,而完成了这本名著。这是“专一”的最佳实例。

⑩把握住自己真正的志趣与才能所在,专一地做下去,才可能有所成就。

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观点是什么?(2分)

2.细读全文,你认为文章以“凿井”为题有什么好处?(2分)

3.第⑦段中划线的“凿得够深”与“凿得更深”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4.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人都在“凿井”,假如“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井”却仍未能“凿井及泉”,这种情况下你认为该怎样做?请结合实际阐述理由。(3分)

5.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4分)

 

查看答案

拆字趣谈(10分)

陈 章

中国的方块字,或象形,或象声,蕴含玄机哲理,妙不可言。你看:天为一大,地乃土也;白水为泉,止戈为武;不正就歪,人为即伪;有水可为河,无木不成林;官字两个口,兵字两条腿;此木是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江洋湖海三点水,忍字心头一把刀……

有些字的组成很有寓意,譬如“富”字,一半是福,一半是灾;贪贫相近,祸福同旁。一个“人”字,看似简单,实际上十分形象地说明了人与人必须互相倚仗、相互支撑。飘飘乎而遗世独立,那就只能“羽化而登仙”(见苏东坡《前赤壁赋》)。所谓“仙”者,自然不食人间烟火,“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而人一旦做了官,即便只是个小吏,也可以“使”唤人,“使”字很形象地表明了这一点。近来又有人考证:“走”“关”系就是送,咬耳根授机宜即为邪,某些看上去很有“威”望的男人,暗地里藏有一个女人……

正因为汉字如此奇妙,故历来拆字的故事不少。《岳飞传》说,宋高宗赵构因岳飞主战、秦桧主和而被搅得六神无主,于是微服出街解闷,遇一拆字先生,赵构便据当时的季节随手写了一个“春”字。拆字先生看罢纳头便拜。赵构大惊,问其究竟,先生说,客官你看:一夫旁边一轮红日,岂是等闲之辈。赵构听了,觉得在理,便继续追问此字玄机。拆字者一边收摊,一边向赵构耳语一句:春字“秦”头太重,压“日”无光,说完便赶紧开溜了。很明显,这个故事的导向是讽刺秦桧的。明末崇祯也有个拆字故事。说他向拆字先生说了个“友”字,先生听了说,不好,“反”王出头了。崇祯改口说,不是朋友的友,是有无的有。先生说,也不妙,“大明”江山去了一半。崇祯改口又说:是辛酉戊亥的酉字。先生说,完了,至“尊”被砍头去足了。

上面两则故事,显然都是后人杜撰的。而下面这个故事却是真实的。

“四人帮”时期,我下乡到农村。有一回,一位农民缴完公粮以后缴余粮时发牢骚说:“饭都吃不饱,还要交余粮。”知青中有人告诉他:“繁体字的余字有个食字旁,如今简化汉字,缺食也得有余了。”

最令我叹服的是:民主这个词儿,是近代才出现的。而几千年前仓颉老先生造字时早就察觉、预感到了:民主这东西,既然要实行,就一点都不能少,少一点就成民王”

1.阅读全文后,说说你对“拆字”一词的理解。(3分)

2.文章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其作用?(3分)

3.阅读末段加波浪线的句子,说说你对“民王”一词的理解,作者蕴含在其中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4.三国演义》也记载了一个运用拆字编制的隐语:“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暗示当时人们不敢说出的愿望。你能猜出是指东汉末年的哪一个军阀吗?请写出其姓名。(1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