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3分)
用善良做底色
松 韵
天气冷得出奇,寒风咆哮着卷起雪花,升腾起呛人的白烟。
温暖的红砖房里,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柴火在灶坑里噼啪作响,锅上冒着润白的蒸气。我和弟弟早就饿了,正眼巴巴地等待着第一锅酸菜肉蒸饺出笼。
这时,有人叫门。父亲出去片刻,带回一个衣着单薄的外乡人来。看上去是个20多岁的农民,但是很年轻,嘴唇都发青了,显然在风雪中冻了很久。
“这丝棉很好的,你看看。”他说着,卸下肩上的旧麻袋,就要往外掏丝棉。
“别拿了,我不买丝棉。”父亲止住了他,“外面太冷,请你进屋暖和暖和!”“哦,不买?不买啊?这丝棉好,真的很好。”他有些失望,坐在暖和的火墙旁,一时却也并不想挪动。
这时,母亲端上了两大盘热腾腾的酸菜肉蒸饺。“你一定饿了,吃几个饺子挡挡寒吧!”母亲看着仍有些哆嗦的他,把筷子递过去。
那人的确是饿了,推辞了一下,便接过筷子狼吞虎咽起来。当他意识到我们一家人还没吃饭时,两盘蒸饺只剩下了小半盘。他尴尬地抬起来,窘迫不安地嗫嚅道:“这……我……我……你们,你们还没吃吧?”
母亲笑道:“还有呢,你要吃饱了啊!”
蒸饺的确还有,可那一笼是纯素馅儿的,一丁点儿肉都没放。
弟弟捏了捏我的衣角,嘟起嘴来。
一盘半的蒸饺,对他来说可能也就六分饱,但无论如何他也不肯再吃了。
接下来的聊天中,我们知道他是安徽的农民,跟父亲弟弟一起到北方贩丝棉,没想到折了本,近年关了,打算把剩下的丝棉低价处理了,好歹挣回返乡的路费。 “我兄弟的脚冻坏了,他跟我父亲在车站蹲着呢。今儿天太冷,没让他们出来,我寻思把最后一包丝棉卖了,今晚就跟他们坐火车回去。”他说。
母亲听了,感叹道:“唉,你们做点小生意,也挺不容易啊!”
父亲跟母亲轻声说了点什么,母亲便去仓房找了三双半新的棉鞋,还有半面袋的冻豆包回来,递给这个年轻人说:“我们也不是有钱人家,要不然,就把你这丝棉买下了。这双棉鞋你换上,另两双拿去给你父亲和弟弟穿,北方不比南方,脚冻伤了可了不得!冻豆包我们今年蒸得多,你带几个让你的父亲和弟弟尝尝吧!”
年轻人站了起来,拘谨地搓着手,一遍遍地说:“这可咋好呢?这可咋好呢?我这是遇上好人家了!”
我们把他送出门时,年轻人一眼瞥见院子里一堆锯好的圆木。他突然放下肩上的包,三步两步抢过去,“我干点儿活再走!”说着便抡起大斧,劈起柴来。母亲正要劝阻,父亲说: “让他干吧!”
寒风中,雪花飘飞,年轻人已经走了,我家院子里,整整齐齐地码着一垛劈得粗细均匀的柴火。
弟弟吃了剩下的半盘有肉的蒸饺,玩去了。我跟父母吃着第二笼纯素馅儿的蒸饺,觉得温暖而香甜。
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最赏心悦目的,是纤尘未染的青山绿水;最温暖人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纯洁真挚的感情。 暮年回首时,最有价值的财富,应是一颗恬淡宁静的心,和一份丰富无悔的回忆。而所有这一切的拥有,都需要用一颗善良单纯的心做底色。
1.文章开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3分)
2.“我”和父母吃着纯素馅蒸饺时,为什么会觉得“温暖而香甜”?(3分)
3.年轻人在作出为“我”家劈柴的决定时,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请联系上下文,
用文字写出来。(2分)
4.年轻人在为“我”家劈柴时,母亲要阻止,而父亲却说“让他干吧”, 父亲这样做
的原因是什么呢?(2分)
5.读下面的材料,然后结合本文,说说你的感受。(3分)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卸任后,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议者的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零25美分的小露西。她说了这样一句话:“慈善的不是钱,是心。”让全场的人感动不已。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初,范文正公①,贬饶州。朝延方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乃长者也何自陷朋党?王质曰:“范公天下贤者,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范文正公:范仲淹谥号文正。
②朋党:专有名词,古代特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3分)
(1)或异二者之为: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若得为范公党人:
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安求其能千里也
B.不以物喜 以光先帝遗德
C.质何敢望之 先达德隆望尊
D.闻者为之缩颈 鸡犬相闻
3.请用现代汉语翻泽下面句子。(4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王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大臣责之日君乃长者也何自陷朋党?
5.细读选文,回答问题。(4分)
(1)甲文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志向?(1分)
(2)范仲淹感叹“微斯人,吾谁与归”,乙文中的王质是否称得上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人?并请说明理由。(3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7分)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这是两首送别诗。其中“五津”和 “五溪”在这两首诗中具有怎样相同的作用?(3分)
2.比较这两首诗在表现作者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4分)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7分)
学校学生会正在筹办一次以“赞美华夏文化”为主题的竞赛活动,筹办过程中你要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活动主持人准备用的开场词。主持人请你在横线位置帮他写出排比句
的最后一句。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华夏文化博大精深: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归”的九曲黄河;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我爱这些被诗文歌咏的景致,但我更爱诗文所表达的情怀。我从诗文中学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献身精神;学到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学到了 。朋友:就让我们一起启程,踏上欣赏华夏文化的快乐之旅吧。
2.下面文字是老师准备向学生讲的一段话,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3分)
学习古诗文的目的是恰当自如地运用它,但前提是要积累一定的数量。分类整理是积累的有效方法。分类整理标准多样,比如把关于表现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归隐田园、思乡念亲等主题的诗句分别归为一类,把关于表达哀怨忧愁、欣喜欢快、离愁别恨等情感的诗句分别归纳为一类,把关于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诗句分别归为一类,把关于描绘流水、落花、杨柳、荷花等的诗句分别归为一类。通过这样的积累,在一定的写作情境中就会意到笔随,左右逢源。
3.下面是主持人要用的结束语,开头选哪一句领起下文众说纷纭,请你为他选择一个合适的句子填入文段横线处。(2分)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深邃如江海,有孔孟老庄滋育华夏;唐朝宋代,诗人词家,浩繁如星辰,有李杜苏辛光耀神州;明清之时,小说大成,精彩似锦绣,有罗施吴曹扮靓文坛。美哉,中华文化!壮哉,华夏文明!
A.古往今来,骚人墨客留其名
B.历史匆匆,帝王将相今何在
C.回溯历史长河,我们为人类奔涌的诗情而赞叹
D.追寻中国文化史的足迹,我们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而自豪
阅读名著,回答问题。(4分)
1.“他装出很有自信能找到搜寻的人或者找到出洞的路的样子,然后,他手拿着风筝线,手脚并用地在一条通道里往前爬,饥饿使他备受煎熬,而大限将临的预感则使他心如刀割。”文中的“他”指的是谁?请揣摩一下他此刻的内心世界。(2分)
2.下列对名著中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白骨精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中所遇到的一个妖怪,她曾先后变
成年轻女子、老妇人和老公公来哄骗唐僧师徒,但都未能逃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B.《朝花夕拾》是鲁迅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含《猫·狗·鼠》《二十四孝图》《五
猖会》等,共十篇。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刻画了主人公保尔在双目失明以后,通过写作实
现人生价值。
D.《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丰富的讽刺
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的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2分)
静坐在一间十分精致的小房子里。 。独守这精美的小屋和这古老而又新颖的筒车,我无法不静坐如莲。
①这是被冬日的阳光镀亮的色泽 ②小房子的侧边安置着一架同样是金色的筒车
③因此它总是散发着一股阳光的气息和温暖 ④小房子是金色的
A.④③②① 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 D.②③④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