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理解。 警惕“穷家的富娃娃”现象 ①甘肃省天祝县东坪乡51岁农民陈邦顺靠卖血...

阅读理解。

警惕“穷家的富娃娃”现象

①甘肃省天祝县东坪乡51岁农民陈邦顺靠卖血供儿子上大学,为了多卖血,假造6个献血证,四年来共给儿子63500元。儿子虽知父母卖血供他,仍不停地来信要钱,一月生活费竟要1000元,别说父母在农村,就是城市里的工薪阶层也供不起这么出手阔绰的“少爷”。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达不到每月1000元生活费,“陈大少爷”四年竟花6万多元。也许,这就是农村老乡常说的“穷家的富娃娃”。

②从常理讲,贫困家庭孩子应该体贴父母辛苦,少花钱才对,可近年来“富娃娃”现象并不鲜见。一位大款朋友当过知青,为了当年插队朋友的友谊,专门办了一个为下岗知青子女就业的饭店。他以为这些人与父辈一样也能吃苦受累,况且父母下岗。谁知这些人个个好吃懒做、脏活累活根本不干,半年间20多个人全走了。“富娃娃”特点就是不顾“家情”,拼命追求高消费,比富裕家庭孩子都敢花钱,比豪门公主还娇气。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各家有各家的家情。所以才要“吃饭穿衣论家当”,您没生在英国王室,非要和查尔斯比生活质量,岂不坑死你父母了吗?

③对“富娃娃”现象,恐怕卖血的父亲陈邦顺要负主要责任。自酿苦酒自己饮,难道儿子要多少钱你就给多钱?即使你卖血累死也供不起啊,你少给钱控制一下不就行了,指出过高的生活费承担不了,教育他艰苦朴素。事实上陈邦顺和许多家长一样,溺爱孩子劲头比富裕人家一点不差,总想多卖血多给“少爷”钱,自己吃苦没关系,只要“少爷”高兴。这可能和我们传统观念“望子成龙”而爱子过甚有关系,期望值越高越不放心。一些家长总想捧着哄着扶着,于是惯出一大批“少爷”、“小姐”,比发达国家的孩子还娇气傲气,尽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相反,国外许多资本家却很少惯着孩子,一到18岁就让孩子独立生活,连生活费都不给,很多富翁孩子打工挣学费。我们是否可以借鉴一下呢?

④孩子也有责任,简单说是攀比心理、虚荣心作怪,严重说是心理疾患。太富贵了,摆阔臭显一掷千金是心理疾患,过度贫穷也会产生心理疾患。怕别人说穷,怕别人嘲笑,千方百计打肿脸充胖子,虚荣心强到敏感的地步,对富裕同学仇视的地步,不顾父母死活只知要钱的地步。恐怕“陈大少爷”就属此类。其实生在富裕家是运气好,生在穷人家也不丢人,贫穷与富有并非你的选择,保持平和心态最重要。和富裕孩子比,越比越失衡,既不现实也不该如此想;多想想父母难处,越想越觉得父母可爱,就会珍惜亲情懂孝顺之理。

⑤多年来,社会舆论大力呼唤救助贫困学生,很少强调教育穷孩子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力所能及地减少社会、家庭的负担。事实证明,穷孩子不见得“早当家”,贫穷也不会自然形成艰苦奋斗的习惯。今后舆论对穷孩子同样要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要让他们知道,穷人的娃娃就要过穷日子,如果你非要当“富娃娃”,那就是和父母过不去了,更是和自己过不去了,何必呢?

1.选文中所谈的“穷家的富娃娃”现象有什么特点?请你用原文来回答。(2分)

2.第②段首句“从常理讲,贫困家庭孩子应该体贴父母辛苦,少花钱才对,可近年来‘富娃娃’现象并不鲜见。”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2分)

3.你怎样理解第②段中的“吃饭穿衣论家当”?(2分)

4.作者认为产生“穷家的富娃娃”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分)

5.画直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者意在论证什么道理?(2分)

6.读了本文,相信你会有很多感触,请你给陈邦顺的儿子写一封短信,规劝他不要做“穷家的富娃娃”。(不少于60字)(3分)

 

1.不顾“家情”,拼命追求高消费,比富裕家庭孩子都敢花钱,比豪门公主还娇气。 2.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对上下两个事例进行论述。 3.人的衣食住行要从家庭经济的实际出发,家庭条件好的,衣食方面可好点,家境差的就要简朴些,本来家境贫困偏要一掷千金,那就是不顾家情。 4.父母要负主要责任,有些父母对孩子溺爱、娇惯,不教育;孩子也有责任,攀比心理、虚荣心作怪,严重说有的孩子有心理疾患;社会只顾呼唤救助贫困生,很少对贫困生进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教育。 5.对比论证。作者把中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做了对比,含蓄地批评了国内“穷家的富娃娃”现象,并倡议我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一些家长的做法。 6.略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仔细概括出“穷家的富娃娃”的特点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作用的能力。本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还要结合内容分析才行。 3.本题考查理解文句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感悟来理解即可。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仔细概括出“穷家的富娃娃”的原因即可。 5.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论证方法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的一般方法是:方法+效果,在分析效果时结合具体的内容即可。 6.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内容应谈穷日子富过的弊端,语言应含蓄、委婉、得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理解。

融融人间情

60年代初,我离开了父母,随表姐来到西安。那年,我13岁。三年后,初中毕业。表姐的第二个孩子已出世,家境也不宽裕,已无力继续供我读高中。于是我进了一所技工学校。

不料,命运却给我添了桩麻烦。我的右臂上自小就长了个黄豆粒大的瘤子,经过几年,后来已有蚕豆那么大。校医说,我的瘤子必须去大医院切除。我跑到医院,花5分钱挂号。一位大夫检查后,我问要多少钱,他说,小手术,打一针麻药,加一起也不过三两块钱。可我到哪儿弄这几块钱去?自我上了技校,我已不再好伸手向表姐要钱了。现在惟一的办法只有写信给父母要。当我拿起笔的时候,又犹豫了,我深知处在农村的父母他们日子的凄愁境况。可这该死的瘤子必须切除……

几天后,我接到家信。信是父亲托人代写的。

升儿:

你来信说要到医院切除瘤子,我和你妈都知道了。你在家时,那瘤子还小,这几年肯定长大了,望你抓紧去医院。孩子,实话对你说,这几年,家中光景不大好,日子过得很紧巴。前一阵子,你妈总叨叨说她的左眼看东西模糊,现在是越来越重,我跑了几家亲戚,凑齐5块钱,打算带你妈去县城医院看眼睛。接到你的信后,你妈死活都不看眼睛了,说她已上了年纪,就是瞎了一只眼睛,还有一只眼睛,你还年轻,不能耽误了你的病。现在将5块钱寄给你,望你抓紧治。同时望你在外安心学习,大城市里,花花世界,可我们要人穷志不短。切记,切记。

父字

1965年10月8日

不知什么时候,我的泪水已经湿了信纸,我后悔不该写信向他们要钱。母亲为了我,不去医院看眼睛,也许不久她的眼睛真的瞎了,我怎对得起母亲!我躲在校园的一个无人角落,偷偷地抹泪,我不知如何是好。

我还是去邮局取回了那5块钱。.夜里,我睡不着,5块钱压在我的胸口上,仿佛感受是母亲的手,那么厚重而又温暖,我不能拂逆了母亲的关爱,但我一定要报答父母。我想了好久,决定利用寒假期间,打小工,挣下钱,除给自己买些牙膏、肥皂等生活必需品外,余下的钱,给家里寄去,一定要治好母亲的眼睛。

第二天,我请了假,去医院。由一位中年男大夫和年轻的女护士为我做手术。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我问大夫,不打麻药是否能切除肉瘤。大夫说,当然可以,不过那是很疼的,一般人受不了。我说,我能忍住疼。大夫和护士都笑了,说你这孩子开什么玩笑。我说是真的,为的是省点钱。我好像突然长大了,一股英雄气概。但在大夫眼里,我毕竟还是个16岁的孩子。他们觉得奇怪,问我父母是干什么的,这一问,勾起了我的辛酸,我即刻低下头,不敢再正视他们。当他们一再询问时,我不得不掏出父亲的信……

大夫接过信,他仔细读过后,随后递给护士。然后,他走到窗前,背着手,一言不发。待护士看完信,那大夫转过身,刚才一脸和善的面容不见了,似乎变成凶狠的模样,盯了我好一会儿,忽然听到他对年轻的护士发出狠声:“给他打麻药!”护士马上行动起来。当我明白是怎么回事时,忙喊道:“我还没有交钱开票哩!”大夫不理我,硬是把我摁在一张手术床上,脱下我的上衣,用一块白布遮住我的右半边脸,让我把头拧过去。过了一刻,护士帮我站起来,我看到自己右臂上已缠上一块纱布。肉瘤已切除了。

大夫从洗手间出来。我说,我还没付钱,只见他向护士递了个眼神,然后轻抚着我的头说:“算了吧,孩子,等你工作后,有了钱再付,回去吧,过两天来看看,只要伤口不感染,很快就好。”我手里捏着5块钱,他拿过去硬塞进我的衣兜里,一直把我送到医院门口……

我从心底涌出无限的感谢之情,以至忘了问他们的姓名。但这两个美好的光辉圣洁的形象永远地刻在了我的心中。每当我触着右臂上小小疤痕时,就想起已经作古的我的苦难的双亲,想起不知姓名的两位白衣使者,想起这令人依依怀念的人间真情。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划线词。(2分)

(1)家中光景不大好。                                       

(2)我不能拂逆了母亲的关爱。                               

2.为什么说“将5块钱压在我的胸口,仿佛感受是母亲的手,那么厚重而又温暖”?(2分)

3.“刚才一脸和善的面容不见了,似乎变成凶狠的模样”中“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为什么大夫的脸色发生变化?(3分)

4.“融融人间情”在文中具体表现在               的亲情和            的真情。

5.“我好像突然长大了,一股英雄气概。”“我”为什么感觉自己“突然长大了”?(2分)

6.本文写人间真情,为什么不详写手术情况,而详写家中的“凄愁境况”?(2分)

7.最后一段去掉后好不好,为什么?(3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宋濂传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书卷,于学

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

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

日本至出兼金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

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1.划出下列句子朗读的停顿节奏(1分)

一 黍 上 能 作 数 字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3分)

去(       )     咸(       )     购(       )

3.译句(2分)

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

4.文中有一句话能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请找出来(2分)

5.本文主要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来表现宋濂的文学才华,请你作简明的分析(2分)

 

查看答案

诗歌阅读(4分)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  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①卢梅坡:宋代诗人       ②降:服输 ③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梅与雪的高下。

1.从“差、欠、逊、少”四字中选择一个填入原诗的空白处,应为       。(1分)

2.以议论入诗是宋人的一大创举,宋诗中有很多含有哲理的诗句。本诗后两句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8分)

1.僵卧孤村不自哀,                            

2.人有悲欢离合,                              

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饿其体肤……

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的颈联是                                            

5.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下阙中,连用两个比喻句“                                        ”,生动地描写了惊险激战的场面,刻画了一个杀敌报国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能力考查(6分)

2012年1月23日起为十二生肖第五的龙年壬辰年。在龙年已经到来的日子里,班上开展“走进龙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以下活动。

1.活动一:设计手抄报,请你为这份手抄报设计两个栏目标题。

示例:点击龙的成语。

栏目一:                                                                

栏目二:                                                                

2.活动二:登录龙虎榜,国人深爱龙的勇猛刚健,生儿育女总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男儿也常用龙取名,请你写出古今以龙为名的两个杰出人物:                                    

3.活动三:创意新短信,拜年了!拜年了!过年时你发了什么春节祝福短信给亲朋好友呢?一起来晒晒有趣的拜年短信吧!可别忘了每句中都有一个“龙”字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