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4分)
臣本布衣(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咨臣以当世之事( )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根据本文内容,选用文中恰当的语句填空。(3分)
诸葛亮非常感激刘备在他“躬耕于南阳”,就“ ”。为报知遇之恩,诸葛亮在“后值倾覆”时“ ”。由于诸葛亮做事谨慎,所以刘备在驾崩时“ ”。刘备和蜀国的崛起与诸葛亮息息相关。
4.《出师表》以情意切切使其文学价值厚重。请你仔细体会,谈谈全文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古诗文阅读。
湖 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2分)
2.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2分)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阅读机会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有无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耳闻目睹的周围人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一切。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做人的原则,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者;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的书,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的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崇高,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力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说,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说,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3分)第①段第一句话中“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指的是 世界。作者认为失去阅读机会或不能阅读的人是不幸的,这是因为 。
2.(5分)第③段中作者列举了一系列事例所论证的观点是 第④段末尾引用的笛卡尔和雨果的话属于 论据,这两句话所论证的观点是
3.根据全文内容,具体说说为什么读书人是幸福人?(4分)
现代文阅读(15分)
别踩疼了雪
(1)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
(2)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1. 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见到它。
(4)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
(5)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让人目不暇接。
(6)女儿伸开手掌。但她马上发现,我们的手掌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无法承受我们的爱意,在手掌心里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7)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要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8)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9)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10)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会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11)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呢;在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12)可是冬天,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13)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14)雪花在天空舞蹈!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15)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16)那一刻,我看到全世界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类的心灵。
1.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2分)
2.第(7)段加横线的句子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3分)
3.揣摩第(9)段划线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3分)
4.第(15)段的划线句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5.文中第(10)段有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了这两位母亲的信,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实际作答。(50字左右)
综合性学习(共14分)
班里举办“好读书,读好书”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初中三年的阅读,一定让你结识了不少名著中的人物。请从下面备选的人中选择一个,说明出处,并谈谈你对他(她)的评价。(4分)备选人物:范进、鲁智深、香菱、曹操、吴用
所选人物
作者(1分)
与人物相关的情节(1分)
对人物的评价(2分)
2.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的是哪一场战役?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2分)( )( )
3.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对联中提到的人物是( ),他的事迹妇孺皆知,比如:(3分)( )( )
4.小丽准备对九年级同学的课外阅读目的进行调查,她在设计调查问卷时,首先想到了“休闲消遣”。请你用四字短语帮助她再设计两点。(2分)
5.温家宝总理通过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全球网民进行在线交流时曾说:“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请你也说一段话,向全校同学发出多读书的倡议。(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鸡声茅店月,( )。
2.(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3.( )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抒胸臆,抒发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充满意气昂扬的欣慰之情的是( ),( )。
5.古人留下了不少写“愁”的名句,其中写出愁之深重的诗句有( ),( );写出愁之绵长的诗句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