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10分) “磨”到最后 王晓河 “我磨墨,墨磨我”,这是画家韩羽的...

现代文阅读。(10分)

“磨”到最后

王晓河

“我磨墨,墨磨我”,这是画家韩羽的一枚书法印章。他自幼热爱文学、戏剧。搞漫画创作,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的。那时,他向省报投稿,天天投,天天退,如此持续了几年,把美术编辑都投怕了。他在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时曾幽默地写下了如此对联:“惯以坏画充好画,聊将嘘声作赞声。”

两个“磨”字,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磨墨,“朵朵花开淡墨痕”,磨我,独树一帜丹青手。他的书画功底老到、深厚,不但“磨”进了电影、戏剧,而且“磨”进了书法、“磨”进了文章杂学。他的书、画、文章,外行觉得有意思,内行觉得见功夫,堪称独一无二。他创作极认真,圈里人都知道,韩先生一是作画少,另就是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绝不拿出来,而是撕掉。他的标准不是创作不出手,他不愿重复自己,不愿复制自己。他的作品轻松好玩,令人赏心悦目,据说他的创作过程是很痛苦的。先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继而掼笔撕纸、长吁短叹,久不得其要,继而灵感偶至,马上抓住。韩羽的“磨”字诀给人生以太多的教益。

磨,磨难、磨炼、磨砺、磨合……似乎都和人生有缘,所以许多人生警语,也都带着“磨”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宝剑锋从磨砺出”……警示人们要认识磨、善待磨、不怕磨,要耐磨、多磨、自觉磨。“磨”是砥砺,增其锋利,“磨”是打造,锻出新生;“磨”是一次次与外力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个引发事物发生渐变的过程。《浮士德》里土地之神唱了这样一首人生之歌:“生潮中,业浪里,淘上复淘下,浮来又浮去,生而死,死而葬,一个永恒的大洋,一个连续的波浪,一个有光辉的生长……”其意蕴涵的也是“磨”。人生是“磨”而强,“磨”而亮,“磨”而奋发向上。有的人下岗了,却打拼出一番新天地;有的人失败了,却东山再起;有的双腿失灵,却走得更远了……自古雄才多磨难,酸甜苦辣各种滋味的“磨”,使得他们砺心练脑、强魂健魄,走向新生。

巴尔扎克把他的创作经验概括为一句话,刻在他的手杖上:“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19世纪后期,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在总结他的一生特别是他的创作时,也引用过巴尔扎克这句话。但是他颠倒了这句话的主语和宾语,他说:“每一个障碍粉碎了我!”大师大见解,磨至粉碎,磨成双向,功夫深,力度大,质量高。不磨不粉碎障碍,无以前进;不磨不粉碎自己,无以提高。大凡德高望重者、事业辉煌者、叱咤风云者,莫不是磨着困难磨着自己、粉碎着障碍粉碎着自己,步向新生、步向辉煌的。有人想轻松之磨,磨来磨去无精神;有人作虚假之磨,碌碌无为度一生。所以,磨须有心有志,磨要脱胎换骨。

贝多芬说:“卓越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于己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人生曲折,跌宕起伏,“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只是希冀和祝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倒是司空见惯。然而,许多人对“磨”厌恶、惧怕,在他们心目中,一蹴而就是快慰,反反复复是窝囊,总想三板斧劈尽一切障碍,三把火烧出一片新天地,往往事与愿违。而磨砺临头不去“磨”,被动挨“磨”怨天尤人,如此人生态度则更不可取。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的诗句告诉世人,人生的磨击是少不了的,关键在于自身坚劲,经磨、耐磨、迎“磨”而上,就会磨出灿烂的人生。

(选自《黄石日报》)

1.文章开头不提观点,却从韩羽的书法创作和成就写起,作用是什么?(2分)

2.根据文章内容,理解下面两句话的意思。(4分)

①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

②每一个障碍粉碎了我!

3.作者说“人生是‘磨’而强,‘磨’而亮,‘磨’而奋发向上”的,请你为本文补充一个因“磨”而成功的事例。(2分)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题目“‘磨’到最后”蕴含着怎样的人生道理。(2分)

 

1.由具体的事例引入下面的观点,既为说理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又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2.第①句意思是:我战胜了人生中的每一个困难、挫折。(2分)第②句的意思:人生中的每一个困难、挫折磨练着我,粉碎着我,使我步向新生、步向辉煌。(2分) 3.示例:①19世纪法国著名的画家米勒,生于农家,年时跟人学画,曾经画出来的画卖不出去,厌倦艺术。一度陷于贫困、苦恼和绝望的深渊。但美丽的乡村激起他的创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艰难,坚持创作,画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种者》等。②海伦·凯勒的事迹。③邰丽华成功的背后故事。④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4.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艰难困苦、挫折磨难,要经磨、耐磨、迎“磨”而上,磨出灿烂的人生,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意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的作用。议论文开头的作用一般有:(1)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3)作为论据证明论点。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语句含义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关键词“障碍”“粉碎”即可。 3.本题考查补写论据的能力。补写的论据符合文章的中心论点即可。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中心论点来理解标题的含义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10分)

月 光 手 帕

鲍尔吉·原野

很多年以前,我在医院为父亲陪床。病人睡熟之后,陪床的人并没有床可睡。时间已在后半夜,我散步在一楼和三楼的楼梯间。这时的医院没什么走动了,几个乡下人披着棉袄蹲在楼梯口吸烟。偶尔,有系着口罩的护士手执葡萄糖瓶轻盈往来。

我下到一楼,又拾阶上楼,走在我前面的一个小姑娘,约摸是个中学生,行走间蹲下,拣一样东西,旋又走开了,回头瞅我一眼。她走开后,地上一个薄白之物仍放着,像一个手帕。

我走近看,这不是手帕,而是一小片月光摊在楼梯上。为什么是一小片呢?原来是从被钉死的落地长窗斜照进来的,只有一方手帕大的小窗未钉死。子夜之时,下弦月已踱到西天。这一片月光射入,在昏黄的楼道灯光下,弥足珍贵。

小姑娘误以为这是奶白色的手帕,她弯腰时,手指触到冰凉的水泥地上便缩回了。她瞅了我一眼,也许是怕笑话。

我不会笑她,这一举动里充满生机。小姑娘也是一个病人的家属,我不知她的病人在床上忍受怎样的煎熬。但她是这么敏感,心里盛着美,不然不会把月光误作手帕。

在她发现这块“月光手帕”前,我已将楼梯走了几遍,对周遭懵然无动于衷。正是因为她弯腰,才诱使我把这一小片月色看成是手帕,或者像手帕。但我感伤于自己没有她那样的空灵,走过来也不会弯下腰去。因为一双磨炼得很俗的眼睛极易发现月光的破绽,也就失去了一次美的愉悦。

许多年过去了,我对此事有了新的想法。多么喜欢她把这块“手帕”拣起来,抖一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我替月光遗憾,它辜负了小姑娘轻巧的半蹲拣手帕的样子。

(选自《掌心化雪》,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

1.“我不会嘲笑她,这一举一动里充满生机。”为什么说这一举一动里充满了生机?(2分)

2.品析下列句子:(2分)

约摸是个中学生,行走间蹲下,拣一样东西,旋又走开了,回头瞅我一眼。

3.如何理解“因为一双磨炼得很俗的眼睛极易发现月光的破绽,也就失去了一次美的愉悦。”这句话的含义?(3分)

4.文章结尾说:“许多年过去了,我对此事有了新的想法。”新的想法指什么?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分)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划线字词。(8分)

1.佳木而繁阴(    )

2.去怀乡(    )

3.折蛇行(      )

4.箪瓢屡空,晏如也(    )

5.色愈恭,礼愈(   )

6.时时而进 (   )

7.吾妻之我者(      )

8.宫妇左右莫不王(      )

 

查看答案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8分)

“虎妈”热度渐退,“狼爸”热度正高,“羊爸”又紧随其后。他们的孩子或考上北大或成为硕士研究生。一时间究竟是选择“羊爸”还是“狼爸”式教育成为了热点话题。初三(1)班准备召开一次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参会。假如你是策划人之一,请你按要求完成如下任务。

1.依据下列材料提供的信息,请你简要介绍“狼爸”和“羊爸”不同的教育方式。(4分)

【材料一】

“狼爸”萧百佑坚信“棍棒底下出才子”。每当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必须要接受鸡毛掸子的“惩罚”。但是,打之前要把道理讲清楚,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打得孩子心服口服。打不是目的,是要通过打让孩子接受好的规矩,形成好的习惯,所以打只是辅助手段,要把握合适的尺度。

【材料二】

“羊爸”崔福兴充分认识到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对孩子学习非常重要。为此,他家里的电视两年多没有开过;每天下班做完家务,他就和孩子们坐在一起学习;他和妻子还结成了高度统一的“联盟”——绝不能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表现出任何分歧。他说:“让爱永远驻我家。”他教育成功的关键就是用爱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温馨良好的学习环境。

【材料三】

“羊爸”赖秋芳一向主张开放式教育,意在培养孩子自觉、自律的意识。他从不会规定孩子今天必须做完这个,明天必须完成那个。他一般会把一项作业布置给孩子,要求孩子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完成,这个时间可能是一个星期也可能更久。孩子做完后必须自己检查错误,然后自行订正,他会定期抽查。

答:“狼爸”教育方式:                                                                  

“羊爸”教育方式:                                                         

2.“狼爸”“羊爸”各有支持者,请问你更支持哪种教育方式,并说明理由。(2分)

3.小王的爸爸赞同“狼爸”的教育方式,小王的妈妈又采用“羊爸”的教育方式,小王无所适从,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请你根据材料四,来劝劝小王的爸爸妈妈。(2分)

【材料四】

专家表示:教育是双向的,每一种教育方式都不是万能的,它的教育效果是由施教者和受教者共同决定的。“狼爸”、“羊爸”的教育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他们的孩子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虽然他们的教育方式目前来看是成功的,但是不见得适合其他的孩子。所以家长在选择教育方式时需谨慎。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5分)

请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写出对应的人物、相关情节、作者、作品。

1.关键词:多愁善感 寄人篱下  潇湘馆

人物:                     作品:《                  

相关情节:                                                

2.关键词: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     苦难和坎坷一生

作者:                        作品:《                  

 

查看答案

古诗文填空。(8分)

1.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2.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乙亥杂诗》)

3.宁为百夫长,                 。(杨迥《从军行》)

4.举杯邀明月,                   。(李白《月下独酌》)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语句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