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60分) 古人诗云“一种春声浑难忘,最走长安课归时。”是写放学的欢快、嬉...

作文。(60分)

古人诗云“一种春声浑难忘,最走长安课归时。”是写放学的欢快、嬉闹之声让人留恋。想想看,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如:窗外的雨声;早读的声音;新年的爆竹声;市井的吆喝;梦中的短笛;记忆中的歌吹;军营中的口号;艺术节的大合唱;家庭中父母的责骂、促膝交谈……总有一种声音牵动你的内心。请以“           的声音”为题,将作文答卷上的题目补写完整,然后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能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略 【解析】本篇作文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首先要把作文的标题补全,然后根据补充的内容选择相应的素材来表达文章的中心。比如,以“最美的声音”为题,这是一篇典型的命题作文。文章的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声音”明确了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修辞成分“最美”则起到了限制作用。 一、确定好“声音”的主人。十几年的人生经历中,我们一定听到过“最美的声音”。这声音,可以是父亲的教导,也可以是母亲的“摇篮曲”;可以是老师的批评,也可以是同学的规箴之语。当然,我们也可以写自己弹奏的小提琴发出的美妙乐音,还可以写家里的小狗病愈后发出的鸣叫……应该说,这篇文章的选材范围是相当宽泛的。 二、着力体现“最美”。“最美”虽然不是题目中的关键词,但绝对不可忽视。正因为这“声音”最美,才一直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才值得我们用语言表达出来。写作时,一定要力图体现这个声音“最美”的特点。可以运用铺垫、欲扬先抑、对比等手法,可以写“最美的声音”带给我的感受、影响等。把“最美”体现出来,中心自然就明了了。三、选用新颖的作文形式。这篇文章,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可以运用日记的形式,记述某天自己听到的最美的声音;可以运用书信的形式,向亲朋倾诉自己的感受——告诉他(她),他(她)对你的教诲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还可以采用访谈的形式,设计记者与几个青年人谈话,话题即是“你记忆中最美的声音”。当然,一定要选取恰当的形式,不要为形式创新而脱离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12分)

元祐初,山谷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中,谪居涪陵,始见怀素《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祜以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①元祜:宋哲宗赵煦年号。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杨休”都是人名。③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④涪陵:地名。⑤怀素:唐代大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⑥不诬:不假。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良朗读节奏。(只划一处)(2分)

与 元  祐 以 前 所 书 大 异

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4分) 

(1)饭(             )             (2) 居涪陵(            )

(3)摹临日(           )       (4)穆父死已久矣(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4.山谷草法从“近于俗”到“下笔飞动”,是哪三个重要原因促成?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3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又何焉(      )      (2)肉食者(       )

(3)小大之(      )      (4)故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的远谋?(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4分)

书湖阴先生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①湖阴先生:王安石寓居金陵紫金山下时的邻居。②排闼(tà):推开门。

1.诗的一、二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2.诗歌三、四两句被誉为神来之笔,每一字都极具表现力,请从中任选一字词作简要的品析。(2分)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10分)

“磨”到最后

王晓河

“我磨墨,墨磨我”,这是画家韩羽的一枚书法印章。他自幼热爱文学、戏剧。搞漫画创作,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的。那时,他向省报投稿,天天投,天天退,如此持续了几年,把美术编辑都投怕了。他在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时曾幽默地写下了如此对联:“惯以坏画充好画,聊将嘘声作赞声。”

两个“磨”字,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磨墨,“朵朵花开淡墨痕”,磨我,独树一帜丹青手。他的书画功底老到、深厚,不但“磨”进了电影、戏剧,而且“磨”进了书法、“磨”进了文章杂学。他的书、画、文章,外行觉得有意思,内行觉得见功夫,堪称独一无二。他创作极认真,圈里人都知道,韩先生一是作画少,另就是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绝不拿出来,而是撕掉。他的标准不是创作不出手,他不愿重复自己,不愿复制自己。他的作品轻松好玩,令人赏心悦目,据说他的创作过程是很痛苦的。先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继而掼笔撕纸、长吁短叹,久不得其要,继而灵感偶至,马上抓住。韩羽的“磨”字诀给人生以太多的教益。

磨,磨难、磨炼、磨砺、磨合……似乎都和人生有缘,所以许多人生警语,也都带着“磨”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宝剑锋从磨砺出”……警示人们要认识磨、善待磨、不怕磨,要耐磨、多磨、自觉磨。“磨”是砥砺,增其锋利,“磨”是打造,锻出新生;“磨”是一次次与外力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个引发事物发生渐变的过程。《浮士德》里土地之神唱了这样一首人生之歌:“生潮中,业浪里,淘上复淘下,浮来又浮去,生而死,死而葬,一个永恒的大洋,一个连续的波浪,一个有光辉的生长……”其意蕴涵的也是“磨”。人生是“磨”而强,“磨”而亮,“磨”而奋发向上。有的人下岗了,却打拼出一番新天地;有的人失败了,却东山再起;有的双腿失灵,却走得更远了……自古雄才多磨难,酸甜苦辣各种滋味的“磨”,使得他们砺心练脑、强魂健魄,走向新生。

巴尔扎克把他的创作经验概括为一句话,刻在他的手杖上:“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19世纪后期,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在总结他的一生特别是他的创作时,也引用过巴尔扎克这句话。但是他颠倒了这句话的主语和宾语,他说:“每一个障碍粉碎了我!”大师大见解,磨至粉碎,磨成双向,功夫深,力度大,质量高。不磨不粉碎障碍,无以前进;不磨不粉碎自己,无以提高。大凡德高望重者、事业辉煌者、叱咤风云者,莫不是磨着困难磨着自己、粉碎着障碍粉碎着自己,步向新生、步向辉煌的。有人想轻松之磨,磨来磨去无精神;有人作虚假之磨,碌碌无为度一生。所以,磨须有心有志,磨要脱胎换骨。

贝多芬说:“卓越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于己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人生曲折,跌宕起伏,“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只是希冀和祝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倒是司空见惯。然而,许多人对“磨”厌恶、惧怕,在他们心目中,一蹴而就是快慰,反反复复是窝囊,总想三板斧劈尽一切障碍,三把火烧出一片新天地,往往事与愿违。而磨砺临头不去“磨”,被动挨“磨”怨天尤人,如此人生态度则更不可取。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的诗句告诉世人,人生的磨击是少不了的,关键在于自身坚劲,经磨、耐磨、迎“磨”而上,就会磨出灿烂的人生。

(选自《黄石日报》)

1.文章开头不提观点,却从韩羽的书法创作和成就写起,作用是什么?(2分)

2.根据文章内容,理解下面两句话的意思。(4分)

①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

②每一个障碍粉碎了我!

3.作者说“人生是‘磨’而强,‘磨’而亮,‘磨’而奋发向上”的,请你为本文补充一个因“磨”而成功的事例。(2分)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题目“‘磨’到最后”蕴含着怎样的人生道理。(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10分)

月 光 手 帕

鲍尔吉·原野

很多年以前,我在医院为父亲陪床。病人睡熟之后,陪床的人并没有床可睡。时间已在后半夜,我散步在一楼和三楼的楼梯间。这时的医院没什么走动了,几个乡下人披着棉袄蹲在楼梯口吸烟。偶尔,有系着口罩的护士手执葡萄糖瓶轻盈往来。

我下到一楼,又拾阶上楼,走在我前面的一个小姑娘,约摸是个中学生,行走间蹲下,拣一样东西,旋又走开了,回头瞅我一眼。她走开后,地上一个薄白之物仍放着,像一个手帕。

我走近看,这不是手帕,而是一小片月光摊在楼梯上。为什么是一小片呢?原来是从被钉死的落地长窗斜照进来的,只有一方手帕大的小窗未钉死。子夜之时,下弦月已踱到西天。这一片月光射入,在昏黄的楼道灯光下,弥足珍贵。

小姑娘误以为这是奶白色的手帕,她弯腰时,手指触到冰凉的水泥地上便缩回了。她瞅了我一眼,也许是怕笑话。

我不会笑她,这一举动里充满生机。小姑娘也是一个病人的家属,我不知她的病人在床上忍受怎样的煎熬。但她是这么敏感,心里盛着美,不然不会把月光误作手帕。

在她发现这块“月光手帕”前,我已将楼梯走了几遍,对周遭懵然无动于衷。正是因为她弯腰,才诱使我把这一小片月色看成是手帕,或者像手帕。但我感伤于自己没有她那样的空灵,走过来也不会弯下腰去。因为一双磨炼得很俗的眼睛极易发现月光的破绽,也就失去了一次美的愉悦。

许多年过去了,我对此事有了新的想法。多么喜欢她把这块“手帕”拣起来,抖一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我替月光遗憾,它辜负了小姑娘轻巧的半蹲拣手帕的样子。

(选自《掌心化雪》,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

1.“我不会嘲笑她,这一举一动里充满生机。”为什么说这一举一动里充满了生机?(2分)

2.品析下列句子:(2分)

约摸是个中学生,行走间蹲下,拣一样东西,旋又走开了,回头瞅我一眼。

3.如何理解“因为一双磨炼得很俗的眼睛极易发现月光的破绽,也就失去了一次美的愉悦。”这句话的含义?(3分)

4.文章结尾说:“许多年过去了,我对此事有了新的想法。”新的想法指什么?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