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B.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冲它哭,它便冲着你哭;你冲它笑,它便冲着你笑。

C.电影《钱学森》在新世纪影院上映。你是打算星期二去观看呢?还是等到双休日再去?

D.在探险过程中,他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酷暑、严寒、狂风、暴雨、沙尘等……

 

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标点符号的能力。A.“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C.电影《钱学森》在新世纪影院上映。你是打算星期二去观看呢,还是等到双休日再去?D.在探险过程中,他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酷暑、严寒、狂风、暴雨、沙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春节第一天,雁荡山景区内游客络绎不绝,欢歌笑语,热闹非凡。

B.虽然“苹果教父”乔布斯去世了,但毕竟江山代有才人出,科技必然会日新月异

C.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日,海内外五万多名清华学子重回母校,追忆青春岁月,共享天伦之乐

D.“最美妈妈”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上去用手一接,从高楼坠落的女孩妞妞得救了。

 

查看答案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何处无诗意?何处不醉人?诗意的产生,常常是突然而又自然的。譬如在冰天雪地里行走,mò

    然见到一株灿烂怒放的梅花;譬如níng    望杨柳那光秃的枝条,偶然发现一片泛着浅黄色的嫩叶。譬如在漫天黄沙中bá    涉,骤然看见一棵昂首挺立的仙人掌。譬如在青草中漫步,忽然闻到一股yōu    然恬淡的花香。

 

查看答案

写作。(30分)

生活中,总会碰上形形色色的人,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某一天或者某一刻,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次意外的相遇都会在不经意间荡起你心中的涟漪,激起你生命的震撼。那可能是一种温暖绵软的感觉,你可能会舌尖甜甜,嘴角翘翘,忍不住,想笑;也可能是一种略微潮湿的感觉,伴着一丝酸涩或刺痛,难以自抑地,想哭。那正是生命拔节的声音,你长大了!

请以“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

②贴近生活,关注内心,言之有物。

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④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4分)

南康直节堂记

【宋】 苏 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①。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逐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②称,不为皦察之政③,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④,而其为人可得也。堂成,君与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⑤,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节选自《栾城集》)

[注释]①填委:堆放。②循吏:奉公守法。③皦察之政:皦(jiǎo):白、明亮。严明苛刻的政令。④说:同“悦”,喜欢。⑤曲:弯曲,这里指品行不正的人。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4分)

(1)如太常之旗(     )(2)杉之     (     )

(3)散布叶   (     )(4)而不危乎 (     )

2.请在下列句子中找一个与例句中划线“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     )(2分)

例句:朝请大夫徐君望圣所作也。

A.此诚危急存亡秋也

B.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C.辍耕垄上

D.彼竭我盈,故克

3.请用/为下边的文言句子断句。(2分)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4.翻译下边的文言语句。(4分)

(1)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2)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

5.积累链接:荷莲虽小,却也有着与杉树同样的品性。请默写出周敦颐 《爱莲说》中“莲”与“杉”品性相近的四句话(计16个字)。(2分)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

落日怅望

【晚唐】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分)

2.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角度对诗歌进行作鉴赏。(50字左右)(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