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6分)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知伯①索地于魏桓子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6分)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知伯①索地于魏桓子②,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憍③。憍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④,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

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①知伯,即智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为人飞扬跋扈。②魏桓子,又称魏宣子,是春秋时期晋国魏氏的领袖。③憍,骄傲。④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您为什么放弃让诸侯共同图谋知伯的做法。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4分)

知 氏 之 命 不 长 矣

而 独 以 吾 国 为 知 氏 质 乎

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 魏桓子弗(        )      (2) 重欲无(        )

(3) 以知伯(          )     (4) 知氏亡(        )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1)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

                                                                              

(2)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

                                                                              

4.知伯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分别从魏桓子和知伯角度加以分析)(4分)

                                                                              

                                                                              

 

1.知 氏 之 命 / 不 长 矣(2分) 而 / 独 以 吾 国 为 知 氏 质 乎(2分) 2.(1) 给    (2) 满足    (3) 使……骄傲     (4) 最终、终于 (每题1分,共4分) 3.用彼此友爱的军队去抵御轻敌的国家。(2分) 知伯大为高兴,又向赵国索要蔺、皋梁二地。(2分) 4.魏桓子的角度:听取属下意见,采用了正确有效的军事策略;(2分)知伯的角度:骄傲轻敌;(2分)(答到其中一点即给1分) 【解析】 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2.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3.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4.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这首诗写于秋季,诗中的哪个地方最能体现这一时间?“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想象的手法,与李商隐《无题》诗中“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分析王昌龄诗中这两句的妙处。(3分)

                                                                              

                                                                              

 

查看答案

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1.今夜月明人尽望,                    。(王建《十五夜望月》)

2.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3.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5.生活中总会遭遇困境,只要你不气馁,不懈地走下去,就会峰回路转,绝处逢生,达到一个美好的境界,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                                             。”

6.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景写冬景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题目。(12分)

唐诗是一个时代的(suō  yǐng),诉说着兴衰哀乐。在紧张的尘世生活中,选一个古典的黄昏或浪漫的春夜,独处僻静之隅,捧一本古籍,在清茗的(yīn  yūn)烟气和书香之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qīng  xī)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时间的沟壑。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在马嵬坡下的长恨歌中哀悼,飘扬在成都草堂的茅草上,在浔阳江头琵琶女伤感的眼睛中停留,在霓裳羽衣舞的奢华中掠过,在        的战场上空徘徊,在床前的明月光中结成细细的霜……

1.根据拼音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在句序上做适当的调整,使之与前后句连贯起来,调整后的句子是:

                                       (2分)

3.根据前后文的语境,请为文中的空格处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成语。(      )(3分)

A.锣鼓喧天;

B.哀鸿遍野;

C.用兵如神;

D.振聋发聩

4.滨江中学准备向社会发起一个关于推广唐诗经典诵读的倡议,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6分)

(1)为该倡议设计一个响亮的宣传语,要求语言简洁,句式整齐。(2分)

(2)结合下列两段文字,为该倡议补充两点提纲。(4分)

【甲】时下,“阅读浮躁”甚嚣尘上,正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生活。欣赏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代替了对原著的阅读;大部头的名著的缩写本就在身边;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成的译文;学习古诗词,只需熟读其中的“名句”;了解明清史实,去看看影视剧的戏说、演绎……

【乙】“国学热”是近几年全国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温家宝总理也在全国人大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提出“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传统更具感召力和凝聚力”,号召我们强化“国学”的学习,发扬祖国文化传统。

倡议的原因:                                                              

倡议的目的:                                                              

 

查看答案

也许你只是一滴雨露,但你怎能忘却自己滋润的一棵干枯小草快慰的欢笑?也许你只是一抹阳光,但你怎能忘却你拨开阴霾天空时人们眼中希冀的眼神?生活是一首乐曲,如果没有你我敲击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音符,又如何能奏出甜美的旋律?

 请以“我也是生活的主角”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可以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文体不限,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又到槐花飘香时

袁省梅

①当我写下“槐花”这两个字时,我的心里眼里满满盛放的都是一串一串的槐花。那些挂在树梢枝杈间的,隐在小小绿叶中的,盛在盆里碗里母亲手里的……槐花,槐花。默默念着,就好象在呼着谁的名字。村里乡间,不知有多少女孩子都以它为名啊。面对槐花,任何的语言和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和多余,你只有用你的目光去欣赏,去感知,然后想象就会随着槐花的美丽和清香翩跹。

②往往的,春寒刚过,桃园里,小院子,桃花杏花就赶趟似的,瑟瑟着,将一张冻红的小脸装扮出几多可爱可怜的模样,惹得多少文人墨客为它煞费苦心。可是,它们倒好像谁的情都不理会,几滴细雨一场尘风过去,就香消玉殒,零落成泥。桃花杏花凋零后,村子进入暂时的沉默和黯淡,没有几天,风不再寒冷,阳光也不再是慵懒的模样时,槐花开了。

③气味总是先行。或许是一个清冷的早晨,或许是静谧的月下,不管怎样,不可能是中午。中午太吵。中午,各种的气味在阳光的牵扯下,在风儿的逗引下,在跑动孩子衣角的扇动下,在男人女人匆匆脚步的扯拽下,在牛马鼻息脚踏的冲撞下,乱哄哄的,如赶集的脚步,汇集,融合,分散,纠缠,气味就分辨不清了。在清晨或者月下,扫院子的女孩、编帽辫纳鞋底的女孩闻到了一股香味,不馥郁,不浓烈,如她们的心思,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味道。顺着味道,就看见了粗糙的树皮、黑铁的树杆上,不知什么时候挂了一串一串的槐花。女孩停下手中的活,望着那雪白雪白的槐花,就要愣怔、发呆半天,或许她们在惊讶,这样干巴的树干皲裂的树皮,怎么就长出了悬挂了一串一串这样美丽的花儿了呢?花儿是如她的味道一样,干净,清爽,美到极致。直到母亲喊了一声快来捋槐花”,才回过神来,不情不愿的,心疼着,小心的捧着槐花,一串花要在手里端详好久,好像怕惊扰了谁的梦般,才轻轻的,悄悄的,不忍心的,一颗一颗摘了下来。

④槐花一开,整个村子都忙开了。忙着捋槐花,蒸槐花饭。

⑤仲春时节,槐花盛开或者将开未开时,槐花饭是家乡人饭桌上的一道时令饭菜。槐花饭好看好吃,色香味形俱全,制做起来也不麻烦。将槐花捋下,洗净,待水分沥净,切点青葱,加少许肉丁,撒些干面粉,添了油盐等佐料,拌匀,上笼屉蒸不到十分钟,掀开笼盖,槐花的清香先扑面而来。尝一口,软软却有点劲道的槐花饭,伴着槐花特有的清香,让人直吃的肚圆饭饱。若是什么调料也不放,只用少许的面粉拌了,蒸熟,也好吃。咬一口,槐花原汁原味的香先溢了满嘴。

⑥由于槐花花期的短暂,加上槐树枝条上多刺,人们采摘槐花,总是用铁钩钩扯。经常的,花儿拽下了,枝条也跟着扯了下来。花期过后,槐树往往是残枝败叶,有的枝条耷拉着垂了下来,枝条上绿的树叶也在渐渐的枯萎,而有的地方没了树皮,白生生的树干裸露着,让人看了不仅感叹,这,是槐花的幸还是不幸?是槐树的幸还是不幸?树如人,花亦如人,有些事情的得失真的难以理清。

⑦只是,槐树还是一如既往的开花,开满树满枝的花,雪白雪白。

1.文中第②段将桃花杏花的盛开写得那么可爱可怜,又把它们的凋落写得如此凄美,作者的用意何在?(4分)

2.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出它的语言特点或表达效果。(6分)

原句:直到母亲喊了一声“快来捋槐花”,才回过神来,不情不愿的,心疼着,小心的捧着槐花,一串花要在手里端详好久,好像怕惊扰了谁的梦般,才轻轻的,悄悄的,不忍心的,一颗一颗摘了下来。

3.标题“又到槐花飘香时”中的“又”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4.阅读【甲】【乙】两个片段,请从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它们的不同点。(6分)

【甲】仲春时节,槐花盛开或者将开未开时,槐花饭是家乡人饭桌上的一道时令饭菜。槐花饭好看好吃,色香味形俱全,制做起来也不麻烦。将槐花捋下,洗净,待水分沥净,切点青葱,加少许肉丁,撒些干面粉,添了油盐等佐料,拌匀,上笼屉蒸不到十分钟,掀开笼盖,槐花的清香先扑面而来。尝一口,软软却有点劲道的槐花饭,伴着槐花特有的清香,让人直吃的肚圆饭饱。若是什么调料也不放,只用少许的面粉拌了,蒸熟,也好吃。咬一口,槐花原汁原味的香先溢了满嘴。

——袁省梅《又到槐花飘香时》

【乙】柳枝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进盒里、筐里,然后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粥吃,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两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

——宋学孟《柳叶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