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后参加网上读写交流活动。
材料一:现在的都市上,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时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张罗的了;又何况是隔日一次。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先买药,再寻药引。“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选自《父亲的病》)
材料二: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1.材料一选自初中语文教材“名著推荐阅读”中鲁迅先生写的散文集《 》,选文揭露了当时社会上 的现象。(2分)
2.“材料二”披露的“毒胶囊”远比“材料一”叙述的“假药引”危害大。请你在网上收索此类更多的信息,你搜索的关键词是: 。(不超过5个字)(1分)
3.两则材料反映的虽是同一个民生问题,但解决的前景截然不同,请你从文体、撰稿人身份和时代背景中自选一个角度加于分析,在网上发表意见。(不超过80字)(2分)
用课文原句填空。(7分)
1.朔气传金柝, 。(北朝民歌《木兰诗》)
2.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4.家在哪里?崔颢在《黄鹤楼》中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家是什么样的?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 “ , ”。
5.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意相反的语句是:
, 。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仿照对联的上联拟写下联。(2分)
南通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近现代和当代都人才辈出,张謇和范曾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张謇,南通人,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范曾,南通人,当代书画家、鉴赏家,诗人。作为一代书画大师,范曾大隐于市,却心挂世人。千金散尽,独享平淡生活,收放之间,尽显大家风范。四川汶川地震,范老毅然捐出1000万人民币赈灾;青海玉树地震,范老又为灾区捐款1000万人民币。范曾先生作为文化人群体的代表,和企业家们一同行善,在中国知识阶层中具有标杆的意义。
上联:张謇实业救国造福一方百姓留美名
下联: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6分)
①但人们一旦登上山顶,看到南边山脚下是hàodàng江流,北边山下是wúyín平川,东边远处是迷蒙的大海,立即会觉得自己是在俯视着大半个世界。②狼山才一百多米高,实在是山中小弟。③狼山没有云遮雾障的仙气,没有松石笔立的 A (风骨/风格),只有 B (开阔/开拓)和实在,造物主在这不再布置奇巧的花样,让你明明净净地
niǎokàn一个现实世界的寻常模样。
1.根据拼音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2.上边的语段存在句序混乱的语病,请你调整。(1分)
调整后的句子顺序是: (只写句子的序号)。
3.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分别填入A、B两处。(2分)
A处应填 ,B处应填 。
作文(60分)
我们的生活是由一个天天的琐碎连缀而成的, 我们的成长也是由一朵朵的花絮绽开而结的果实。采撷成长的花絮,就是采撷生活中的一缕温馨,一种感动,一份真情。有时候,拔动我们成长时钟的,不一定都是什么豪言壮语,而仅仅是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激励我们一路走来的,不一定都是什么惊世之举,而常常是一朵花絮,一抹朝霞,一句叮咛。可以说,发现生活的花絮,就是挖掘生活中的亮点,感受成长中的花絮,就是品味人生的美丽。
请你以“采撷成长的花絮”为题,写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
要求:⑴除诗歌外,其它体裁不限。
⑵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⑶书写工整规范。(4分)
阅读《父亲的大学》,回答文后题目(共20分)
从懂事起,父亲和我说话就不多。父亲是一个孤儿,五岁丧母,九岁丧父,十来岁他就开始独居。那个时候,村里和他一般大的小孩都在念书,父亲每天跟着他们去上学,一直跟到教室门口,就止步了。父亲知道,教室与他无缘,贫困使他过早地属于另一个世界。
许多年后,当我成为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的时候,父亲彻夜难眠。那天夜里,他拿着我的录取通知书,在昏暗的煤油灯光下,近一下远一下,翻来覆去地仔细看,我知道他是在掩饰内心的狂喜。过了很久,父亲才把通知书还给我,低声说:“收好,不要弄丢了。”
第二天,父亲特地到镇上请来放映队来村里放电影,庆祝我考上大学。然后,他又买了鞭炮香蜡,领着我去村头山冈上坟。在每一个坟前,父亲都严肃地跪下去,然后喃喃自语地说上几句话,看上去很滑稽。不但如此,他还逼我跟着跪下,说我能考上大学是祖先的保佑。
要开学了,父亲送我到县城坐长途汽车。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他穿着一件很大的褂子和一条打褶的粗布裤子,下面露出两条黑黑的腿杆子。我上了车,还没有开,父亲就一直站在窗外看着我。遇到走动的人拦住视线,他就不时调整位置,以确保时刻都能看得到我。长途汽车站里面烟尘漫天,稀稀拉拉的人东一堆西一堆,父亲站在那儿孤零零的。
车子发动的时候,父亲赶紧走到车窗前,把手扶在玻璃上对我说:“出门在外,自己照顾自己,我们是农民,不要跟人攀比。”这时候,我破天荒地看见父亲红了眼眶,原来父亲也会流泪。当时我正值青春,不愿意跟父亲有过多的感情交流,因此感到很尴尬。我赶紧把头别过去,不去看父亲。
在武汉念大学那四年,每逢寒假,同学们就开始为火车票发愁。每当那时,车站总会有服务到学校,校园的露天广场上就设有车票代售点。我和同乡纷纷结了伴,在寒冷的夜里排着长龙,等待一张回家的车票。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排队买票,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父亲的身影。可是我又那么不情愿承认,我急着想回家,就是因为想念父亲了。
坐完火车,我还要坐汽车,灰头土脸到达我们的小县城后,再换一辆三轮车颠个三十里山路,才到镇上,就能看见蹲在路边抽烟的父亲了。那些年,父亲一直在同一个位置等着我。每次车还没停稳,就看见父亲蹲在冷清的街灯下,见有车来,他立刻站起身,哈着气、拢着双手、探着一颗满是白发的脑袋,用目光一个个过滤从三轮车上跳下来的人。在父亲的身后,放着他那辆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终于发现我之后,父亲就开始笑。他非常瘦,一笑,满脸的皱纹更加突出。每一次我都问他,到了多久?他也总是说,自己也是刚刚到。说的次数多了,我也就宁愿相信了。
我和父亲摸着黑,沉默不语走大概半个小时,就来到沙河边。冬日里水很浅,船根本靠不了岸,我和父亲就脱得只剩下裤衩,下到刺骨的河水里往前走一段,这才得以上船。站到船上,一阵河风吹来,两条湿腿就像挨着千刀万剐一般。有一回站在船上的我一边哆嗦一边想:来的时候,父亲也是这样扛着自行车过来的。这样一想,眼泪就涌了出来。幸好当时天很黑,父亲和船家都没有发现。那个时候,我宁可对外人说掏心话,也不情愿对父亲表达感情。弃船上岸,两人继续在田野里穿行,夜风中可以闻到草香,我和父亲仍然一路沉默。越接近村庄,狗吠声就越清晰,辛苦了一路,这才总算到家了。
往后的很多年里,父亲把他的孩子们一个个送往远方,又一个个像这样接回家来。然而到最后,孩子们还是一个个从他身边离开,去了真正的远方。我的五个弟弟妹妹中,有四个上了大学。也就是说,包括我在内,父亲手里一共出了五个大学生。父亲曾对母亲说,每次家里出一个大学生,他就会想起那些他从教室门口折转田间的时刻,想起他一趟趟跟着伙伴们去学校,又一趟趟返回家的时刻。
母亲说得对,我们上的大学,其实是父亲的大学。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他舍得给你一切,连同他的梦想,那么至少他是信任你的。如果他能一路陪伴你到达他梦想的那个地方,而自己只是躲在光环后面默默地注视你,那么,他是异常爱你的。他知道你身上流着他的血,你的快乐幸福就是他的一切。我们是不是应该还这样厚重的一份爱,给那个一直深爱我们的父亲?
(摘自米立的《亲爱的,我一直都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关于父亲的哪三件事?(4分)
2.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一说父亲是一位怎样的人?(6分)
3.根据语境,分析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作用。(4分)
每次车还没停稳,就看见父亲蹲在冷清的街灯下,见有车来,他立刻站起身,哈着气、拢着双手、探着一颗满是白发的脑袋,用目光一个个过滤从三轮车上跳下来的人。
4.父亲因为家境贫困从小就没有上学,但作者为什么说“母亲说得对,我们上的大学,其实是父亲的大学。”?(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