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诗林漫步。(8分) 1.默写古诗《登幽州台歌》,要求:标点、格式规范,书写工整美...

诗林漫步。(8分)

1.默写古诗《登幽州台歌》,要求:标点、格式规范,书写工整美观。(4分)

 

 

 

 

 

 

 

 

                                           陈 子 昂

 

 

 

 

 

 

 

 

 

 

 

 

 

 

 

 

 

 

 

 

 

 

 

 

 

 

 

 

 

 

 

 

 

 

 

 

 

 

 

 

 

 

 

 

 

 

 

 

 

 

 

 

 

 

 

 

 

 

 

2.少年不识“愁”滋味,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却常在诗词中和“愁”邂逅:从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              ”到李清照 “               ,载不动许多愁”的难以排遣的愁绪,更有李煜《相间欢》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的亡国之音!但在困境面前,我们应始终保持苏轼“但愿人长久,             ”的乐观与豁达。

 

1.略 2.略 【解析】 1.①默写:错字漏字添字扣1分,(另外追加扣分:格式:标点占格子,每行开头空两到三格等,1分;书写水平:卷面整洁,字迹清楚,1分)。扣完为止。 2.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背诵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品读诗歌《细雨》,你会得到很多启发。请你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也来仿写一首小诗,要求抓住事物特点,用上一种修辞手法。(4分)

供选题目: 微风 浪花 落英 云彩   

细 雨 朱自清               题目: _______   _____________

东风里,                   ①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掠过我的脸边,             ②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星呀星的细雨,             ③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是春天的绒毛呢。           ④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下面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很久以前,我就听过瞎子阿炳用二胡拉《二泉映月》的录音,这是世上最动人的音乐之一。         。我想,阿炳当年创作这首曲子,未必是描绘二泉,而是对自己坎坷一生的感叹。

①说它是映照着月光的泉水,并不勉强。

②然而乐曲决不是简单地描绘自然,这是从一颗孤独寂寞的心灵中流淌出来的心曲。

③单纯的声音,缓慢悠扬的旋律,带着些许沙哑,在冥冥中曲折地流淌。

④听着这样的音乐,我的心灵无法不随之颤抖。

A.③②①④

B.③①②④

C.④①②③

D.③②④①

 

查看答案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一只想变成橘子的苹果,一定是一只kě  ⑴    望创新改变的苹果。这样的苹果一般不会因循守旧,更不会dài   ⑵   着镣铐跳舞,而是喜欢挣脱条条框框的束fù  ⑶  ,像一只蝉一样,冲破躯壳的管制,直冲云xiāo   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总会有一些风波。所以人们常说“好事多磨”。大大小小的风波如同生活的五味瓶,让我们哭、让我们笑、让我们喜、让我们怒。请以“    风波”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要写自己生活中相关的事情,抒发真情实感。

(2)文中不得出现泄露考生信息的真实人名、校名及其他有关信息。

(3)字数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11分)

郢①书燕说

郢人有遗相国书者,夜,火不明,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此。

①郢(yǐng):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4分)

(1)(    )(2)(     ) (3)(  )(4)(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词的含义。(3分)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3.郢人谓持烛者“举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   )(2分)

A.指出郢人做事粗枝大叶,贻笑大方。

B.肯定燕王善于采纳谏言,治理国家。

C.表明治国的根本在于举贤而任之。

D.批评今世学者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