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练习。 母爱:生而为一棵树 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一幅很简...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练习。

母爱:生而为一棵树

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一幅很简单的画面拨动了我的心弦。

是那种很老很旧的仿日式小楼。略显笨拙的门廊下,站着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子,手里摆弄着一只红艳的蝴蝶结。在她的身后,她的母亲贴近她站着,正在细细地为她梳头。晨光从街对面的楼顶上斜铺过来,将门廊分成界限清晰的两部分,一明一暗。小女孩就站在这水一样的阳光中,全身流淌着透明的新鲜与灵气,像摇曳在晨风中的一朵新蕾。母亲则被推在暗影里,辨不清面容,只有恒久的安详与幸福隐约在眉宇间。也许是谁说了个笑话,母女二人忽然开心地笑起来,满门廊都鼓荡着,拥塞着灿若朝霞的笑声。

似乎有一双手抚过我的心灵,温暖立刻弥漫了全身。记忆的叶片纷纷飘落,家的面貌从遥远的地方一下子飞到了眼前。

那是一片亲情的海啊!

母爱就从云蒸霞蔚中突现出来,如雨后的彩虹,满世界一片澄明。我试着用诗的触角感知她,于是,我看见一棵缀满花朵的树,安详地沐浴在阳光中。

譬如一株柳。

就是在城市和乡村都极易见到的那种树。春天里披一身鹅黄,仲夏里撑一地浓阴,安安静静地生长在每个人的视野中。雨天里或者阳光下,她更像一位淡妆肃立的女子。她的普遍导致了她的普通,而她天性的安静又使她默默无闻。漫漫旅途中,在路旁或水边,能有几人会因为一株柳的突然出现而驻足慨叹?只有当脚步接近荒原接近情感的边缘地带时,对于绿的渴望才使旅人回头寻觅。在远方,那株柳仍然绿意葱茏地独立在风中。这道遥远的风景很容易使人伤感,旅人便很自然地想起了童年和少年的大段时光。

那么,母爱生而为一株柳。

譬如一株枣树。

小巷的土墙边,山涧的崖畔上,河埠头,沟谷中,似乎没有什么条件可以限制她的脚步。她的躯干生来与粗壮无缘,春天里她静立一隅,瘦弱单薄,很让人担心,让人怀疑那样绵软甘甜的枣子是不是这样的躯干捧出来的。然而不久就证实了,面对秋风中挂满枝头的小灯笼似的红果,没有人否认那是她苦心凝聚的爱的糖汁。那份甘香穿越寒暑,历久弥香,引着漂泊的游子不远万里,叩响家门……

她的生命力是如此顽强,她从未苛求更多的水、空气和阳光,她不需施肥、浇水,似乎也没有人想过要为她施一点肥、浇一些水。在乡人的眼里,她的生长开花结果似乎都是自然而然的事,用不着为此大惊小怪费力伤神。他们在秋天里采摘她的果实时不必稍存愧疚或者感激。

那么,母爱生而为一株枣树。

……

面对一棵树,在接受了她浓阴的慰藉之后,在分享了她生命的果实之后,我们是否想过要为她做点什么,比如为她遮一遮风挡一挡雨,比如坐下来倾听她心底的诉说,比如尽我们的力量给她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微笑……

那么,面对母爱呢?

面对母爱,正如面对一棵树,我们心清如水,倾听叶落的声音……

1.文章开头描写了一幅母亲为女儿梳头的画面,请回答:(1)这幅画面表现了什么主题?(不超过6个字)(2)画面给人的感受怎样?(不超过6个字)(4分)

2.“我试着用诗的触角感知她,于是,我看见一棵缀满花朵的树,安详地沐浴在阳光中。”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3.为什么说“母爱生而为一棵树”?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的比喻 都写出了母爱的什么特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6分)

4.相信你对母爱也有自己的理解,请用两组比喻来表达对母爱的体会。(4分)

例句:

母爱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

母爱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慵懒消沉时,优雅的旋律飘荡,使你眼前一片青葱。

 

1.这幅画面的主题是:母爱。(2)温暖、幸福、快乐。 2.内容上:这个“她”指代母爱,这里运用想像,通过“缀满花朵的树,安详地沐浴在阳光中”这一明媚、温暖、安静、柔和的视觉形象传达了母爱之于人的情感感受,突出母爱的光辉。(3分) 结构上:这句话在文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从情感体验上概括了上文关于母爱的描写,另一方面将树和母爱联系起来,开启了下文。(3分) 3.(1)树是一种平凡到近乎熟视无睹的植物,而树与生俱来的隐忍、顽强、无私、生生不息等高尚品质与“母爱”惊人相似。(2分) (2)把母爱比喻为柳树,体现了母爱的平凡广泛、温柔宁静、默默不张扬的特点(2分) (3)把母爱比喻为枣树,体现了母爱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特点。(2分) 4.母爱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睡。母爱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当你惊慌伤心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凌乱的思绪。母爱是困难中的一支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你找好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母爱是沙漠中的一眼清泉,当你干渴难忍时,只消一滴,滚滚的生命汪洋就会在心中蔓延。母爱是荒寂中的一朵鲜花,当你落寞惆怅时,看一眼满目生辉,闻一下沁人心脾。母爱是黑夜中的一颗明星,当你不辨方向时,一束柔光指引你迈开坚定的脚步。 【解析】 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先根据文章第2段的内容来概括这幅画的主题,然后再根据内容来谈感受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语句作用的能力。从结构上、内容上来理解即可。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点明“母爱”这一主题。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各种树”的特征“来分析”母爱“具有什么特点即可。 4.本题考查根据例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句子时注意句式的一致、词性的相对等方面的细节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片段,完成后面题目。

【甲】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战。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成,将攻宋问:“何战?”

B.愿借子杀大小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义不杀少杀众禽鸟知山林之乐,不知人之乐

D.吾固不杀人舍生而取者也

2.解释划线字词。(4分)

(1)献十金(            )     (2)不可谓类(              )

(3)肉食者(            )     (4)小信未孚,神弗也(            )

3.翻译句子。(4分)

(1)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同样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子墨子和曹刿各采取了怎样的做法?你赞成他们的做法吗?为什么? (4分)

 

查看答案

口语交际。

小明同学缺乏人生理想,没有学习热情,看到电视报道大学生找工作难后,更是心灰意冷,总觉得能拿到初中毕业证书就行了。作为他的好友,你将如何劝说他呢?(2分,60字以内)

你可以这样说: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

2.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人们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 来形容有的人在充满诱惑的环境里挡不住诱惑,但有人却做到            。(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原文回答)

6.诗歌中有情趣,亦有理趣,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沉舟侧畔千帆过, ① ”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深刻哲理;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传达了高度决定视野的哲理意蕴;王湾在《次北固山下》用“  ②      ③   ”巧妙地点出了时序更替的自然理趣。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2分)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          ,这部小说名著以清新的文字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幻境。如主人公格列佛第四次出游,来到       国看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景象,在这个乌托邦国度里,马是理性的载体。

 

查看答案

请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2分,不超过20字)

(襄阳日报) 本报讯(首席记者秋子 记者汪锐) 3月26日上午,在北京解放军海军

总医院,经过专家团队近3个小时的采集,襄阳市第一中学高三(21)班学生张文驰成功为身患白血病的福建4岁小男孩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位中国最年轻的捐髓男孩、全国中学生捐献骨髓第一人,在国内外众多媒体聚焦、亿万公众的瞩目下,完成了他期盼已久的生命接力壮举。2011年4月23日,是张文驰年满18周岁的日子。当日,这位腼腆的中学生走进献血车,用无偿献血、捐献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的方式,作为自己的成年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