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 1.巧笑东邻女伴, 。(晏殊《破阵子》) ...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

1.巧笑东邻女伴,                         。(晏殊《破阵子》)

2.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3.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4.                       ,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5.《观刈麦》中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的句子是                              

6.默写古诗《月夜》(4分)

                                                      

                                                      

 

1.采桑径里逢迎     2.鸡声茅店月 3.零落成泥碾作尘   4.黄鹤一去不复返 5.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每空1分,共6分) 6.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解析】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文名句的背诵与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字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诵读能力。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学生填写时应重点突破“碾、返、阑”等这些重点字词的书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40分)

同学们,鲁迅的童年,有百草园里无穷的乐趣,有到外婆家看社戏和偷罗汉豆的有趣经历,你的童年有着怎样难忘、有趣的经历?先补充完整题目。再根据题目作文,不少于500字。

题目:___________的经历

(参考词语:冒险、危险、痛苦、有趣等)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4分)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狼》的作者是         (姓名)        (朝代 )朝著名文学家,初一年时我们曾学过其文章《        》,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           》。(2分)

2.解释划线的字。(2分)

(1)行甚远               缀:              

(2)眈眈相向               眈眈:            

(3)目似瞑,暇甚         意:              

(4)狼亦矣               黠: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3分)

(       )→ 惧狼 → (       )→ (       )

5.文章中表现狼“黠”的句子有哪些?请找出来写在下面。(3分)

 

查看答案

阅读《斑羚飞渡》片段,回答问题。(11分)

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恰恰是奇数。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①      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②     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1.给文中第2段①②两个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2分)

2.文中开头两个“没有”的作用是什么?(3分)

3.为什么“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为自己调换位置”?(3分)

4.文章结尾处“彩虹”的出现,它有什么作用?(3分)

 

查看答案

阅读《社戏》片段,回答问题。(14分)

[甲]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甲文从哪些角度来描绘江南秀美的景色?并找出一处相关句子加以分析。(3分)

2.甲乙两段文字写景的作用相同,都是           ,但表达的心情不同,甲文是           ,乙文是         。 (3分)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4.乙文结尾写老渔父的喝彩,作用是什么? (2分)

5.“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句中“蹿”改为“游”好不好?为什么?(3分)

 

查看答案

古诗默写(8分)

1.夜发青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

2.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3.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

4.有约不来过夜半,                    。(赵师秀《约客》)

5.《论诗》中表达诗人赵翼期盼文坛盛世的诗句是:

                                                                。”

6.“思乡”是诗歌中极为鲜明的主题之一,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表达思乡的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