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选出下列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2分) A.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

选出下列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2分)

A.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春华秋实:草木茂盛,鲜花盛开。

B.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C.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D.明察秋毫:极细小的事物也能看得一清二楚。秋毫,指鸟类在秋天重新生

出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细微的事物。

嶙峋:形容人瘦削。

 

A 【解析】A中春华秋实应该是: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暗喻、顶真)

B.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拟人)

C.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比喻)

D.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拟人)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词语字形全对的一项:(   )            (2分)

A.抖擞安适诅咒风声鹤唳

B.清洌崛强训诫忍俊不禁

C.耸立点缀贮畜轻歌曼舞

D.辜负雏形枯涸获益非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②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③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④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⑤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⑥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⑦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山的堆叠讲究艺术,技术并不重要。

B.假山的堆叠是艺术的产物,但也少不了技术。

C.假山的堆叠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D.假山的堆叠既讲究技术,更讲究艺术。

2.“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这句话的作用是

A.说明苏州园林中的桥梁形式多样。

B.突出苏州园林追求自然之趣,绝不讲究对称的特征。

C.强调苏州园林建筑艺术的多样化。

D.说明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3.文中写池沼用了七句话,层次划分准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是入画的一景”指的是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

B.“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C.“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中“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D.三段文字的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①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②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③“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④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⑤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1.对“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的共同特征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他们总不为大家所知道。

B.他们有确信,不自欺。

C.他们前仆后继地战斗。

D.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

2. “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它”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A.信“地”和“物”

B.信“国联”

C.求神拜佛

D.找不出分明的结果

3.对画线部分“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用了四处比喻,“状元宰相”喻当时能“公开的”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的言论。

B.隐晦语和嘲讽语的运用,体现了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

C.字里行间,充分表明了鲁迅先生立场坚定、爱憎分明。

D.为全文作结,属于议论文中的解决问题部分。

4.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是全文的转折点,由直接反驳转到间接反驳。

B.第④段运用事例论证,有力地证明了正面论点的正确性。

C.④⑤两段之间是并列关系。

D.“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是设问句,下文对它做了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朝衣冠

C.登泰山而天下

D.吾妻之我者,私我也

2.下列“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下列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4.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题中的“讽”字是用委婉的话劝告的意思。

B.妻子的回答用的是反问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个判断句,“于朝廷”是介词结构后置。

D.成语“门庭若市”的意思是门前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