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16分) 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16分)

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的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偶尔也显露食肉的本能,捕食竹鼠之类动物。

(节选自课文《国宝——大熊猫》)

1.用自己的话概括“熊猫”学名错误的造成原因。(4分)

2.选文第一段为什么要记叙关于大熊猫名称的“错案”? (4分)

3.选文第二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4.第二段中划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1.(4分)解放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的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记者们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 2.(4分)(1)通过对“真名”的交代,让人们了解大熊猫的属性 ; (2)同时,增添了文章的情趣,引出下文对大熊猫食性的介绍。 3.(4分)举例子、列数字 具体说明大熊猫胃口很好,食量很大。 4.(4分)不能去掉。“偶尔”代表只是少数情况,说明大熊猫还是以吃竹子为主的,如果去掉就会改变原句的意思,不符实际,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 1.学生感知说明文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 2.这是对说明文开篇作用的考查。说明文的开篇一般有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兴趣)的作用,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处说明文开篇的作用是:引出下文对大熊猫食性的介绍,同时,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3.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回答。此处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大熊猫胃口很好,食量很大的作用。 4.这是对说明文语言考点的考查。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密而又不乏生动。作答时,先要准确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这样就表明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学生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具体的分析与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7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选自 柳宗元《黔之驴》)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1)蔽林间之    (            )    (2)稍近狎(             )

(3)驴不胜怒,之(             )    (4)告之曰(             )

2.下面各项中“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3分)

A.有好事船载以入

B.觉无异能

C.生而眇不识日

D.问之有目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4.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4分)

 

查看答案

欣赏陶渊明《归园田居》,完成小题。(7分)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请描绘“带月荷锄归”一句的画面。(3分)

2.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倾向?(4分)

 

查看答案

为下面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3分)

【中国江苏网5月4日讯】昨日,连云港BRT工程建设指挥部传来消息,2号方案最终通过专家评审。随着连云港市区快速公交1号线工程施工全面展开,BRT站亭建设也即将提上日程。日前,通过连网等网络投票平台,一批BRT站亭设计候选方案在网络上与市民见面。网络投票开始后,2号方案从一开始就受到网友格外关注。有网友评价2号方案“简洁明快,既极具现代感,又能体现连云港海洋文化特色”。从4月20日投票开始,2号方案就一直牢牢占据网友投票第一名。值得一提的是,2号方案不仅在网络上获得了最高投票数,专家评审时也获得最多支持。

 

查看答案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矾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七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笑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屋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这里所选几段文字,叙述了一个什么事件?(2分)

2.你认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请说明理由。(2分)

3.请写出文中表现阿曼达父子心心相连的一句话。(2分)

4.文章结尾段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文中对父子二人的

描写,说他们各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 (3分)

 

查看答案

记叙文阅读,完成文后题目。(19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晴,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请你用最简洁的语句分别概括第三、第四段文字的内容。(2分)

2.第一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句中的“偷偷地”和“钻”用得好,为什么?(2分)

3.文中第二段是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作者分别从那几种感觉来描绘这幅美图?(至少找出2种)(4分)

        写出了花的             ;从       写出了花的                。                                             

4.文章有不少句子是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修辞手法的,请你找出一两个例句,并且谈谈这些句子的妙处。(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