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

2.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

3.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中划线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4.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应如何理解这一结论?

5.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本文语言尖锐泼辣,富有讽刺意味,试任选一例进行分析。

 

1.所要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 2.略 3.“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第一个“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第二个“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 4.作者的结论是:“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要论有无自信力,就不要被统治者的官方文章所蒙骗,要着眼于人民大众,要看到人民大众不屈的斗志和伟大的力量。 5.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6.略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根据“中国人的现状”以及“从古以来那些人”来概括批判的观点以及证明的观点。 2.本题咔嚓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拼命硬干的人”是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郑成功、林则徐等;“为民请命的人”指的是同情人民、伸张正义的正直的官员,如海瑞等;“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谭嗣同等。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中国人中的反动文人以及国民党反动派”来分析划线词语的含义。 4.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先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结论,然后再根据“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来理解这结论。 5.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先根据“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民族的真正代表”来分析作者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的原因,然后根据“赞美”这个角度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6.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如开头作者揭示对方的论据。作者简练地勾勒出三种形象:始而盲目自夸,妄自尊大;继而依赖国联,仰人鼻息;终至求神拜佛,自欺欺人,于变化之中揭示出悲观论者在精神上的节节败退,极富有讽刺意味,写得尖锐泼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又具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

在“□”内给下列语段加上标点符号。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

玄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前仆后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不足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临窗看柳

①今年春天,虽然春寒料峭,但柳枝仍早早返绿,一夜之间,新绿满枝,煞是可爱。但我因为竞选课代表失败了,心情很不好,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着窗外。

②风乍起,柳枝欢快地笑着、跳着,展示着自己,眼角眉梢间洋溢着无限欢乐。我似乎听到一曲柳哨的歌。歌声中片片柳絮随风飞舞。

③一会儿,风停了,柳枝恢复了它的平静,垂了下去,它不能载歌载舞了,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忧伤,虽是这样,柳枝依然保留那象征活力的绿色,希望能再把绿色写在天空。

④就这样,柳枝周而复始地飘起、落下;年复一年地返青、枯黄,永恒不变如一条真理。我看了许久,也明白了许多;如果你有空,就看看窗外,看看柳枝,用心去体会,你会明白许多的。

1.从全文看,柳枝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2.首段的“窗外”和结尾一段的“窗外”含义是否相同?说说理由。

3.从写作意图上看,第三段中“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忧伤”一句看似写柳,实际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本文明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写的是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的写作手法。

4.文章结尾说“我”明白了许多,据你看,作者明白了什么?

 

查看答案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怕孩子失足?为什么不上去抱他下来?

2.末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3.找出“我”下山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作用_____                                __              

4.说说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5.对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你赞成吗?你是如何看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