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1、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1、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2、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3、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4、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5、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6、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2.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

3.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4.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

5.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6.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

 

1.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3.略 4.先由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批评引出自己的观点,接着举三国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为例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又补充说明“活读”并不是不认真读,而是着眼于全局。 5.略 6.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体会略。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第3段的内容来概括“不求甚解”的含义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第2、3两段的内容来概括“如何读书”即可。 3.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同意。因为读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书中的真意,形成人生的感悟。”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先根据“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批评”这一事例引出本段的观点,接着列举“三国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这一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最后补充说明“活读”并不是不认真读。 5.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赞同‘博览’,因为只有博,才能见多识广,才能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6.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先写出有关“读书”的名言,然后结合其中的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体会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语言积累。

从培根《论读书》中摘录你最喜爱的格言警句,然后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感悟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 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些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 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众军健听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 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直得便还言语?” 那汉道:“不卖了!休缠!” 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鸟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   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众军谢道:“甚么道理!”客人道:“休要相谢。都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众军谢了。 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   杨志那里肯吃。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么热,二乃口渴难煞,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那卖酒的汉子说道:“这桶酒被那客人饶了一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了你众人半贯钱罢。”众军汉凑出钱来还他。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1. 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不卖!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贩枣子客人”在一边的劝说有什么用意?

3.综观全文,可以发现杨志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那为什么最终他还是免不了落入圈套?

4.通读全文后,想一想智取生辰纲,“智”在何处?

5.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

6.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

7.杨志和虞侯、都管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去理解呢?

8.由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

 

查看答案

《智取生辰纲》节选自         ,作者是        初的         ,节选的部分是写

        受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世杰的派遣,押送        往东京,在途中被      

      等夺取的经过。

 

查看答案

理解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分析其古今意义的差异。

1.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

文中意思:               ,今义                 

2.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

文中意思:               ,今义                 

3.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

文中意思:               ,今义                 

4.那十一个厢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

文中意思:               ,今义                 

 

查看答案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行(     ) 意(     ) 怒(      ) 刀(       )

气(     ) 相(     )  噪(      ) 自(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