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比较阅读《陋室铭》和《爱莲说》,回答问题。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比较阅读《陋室铭》和《爱莲说》,回答问题。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仙则/莫其妙

B.乎众矣/ 因地制宜

C.晋陶渊明爱菊/ 无有偶

D.香远清 /精益求精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4分)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2)《爱莲说》全文的中心句是:                              

4.下面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铭”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已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一般是用韵的;“说”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B.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乙文借莲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生活态度。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用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乙文 通过赞美,说明爱莲的理由,借以表明自己的人格操守。

 

1.D  2.(1)我只(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1)赞同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莲,花之君子者也 4.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加点词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D项中两个“益”的意思都是“更加”。选项A中,“有仙则名 ”的“名”是出名的意思;“莫名其妙”的“名”意思是“说出”;选项B中“宜乎众矣 ”的“宜”的意思为“应当”,“因地制宜”中“宜”的意思为“方法”;选项C中“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独”的意思为“唯独”,“无独有偶”的意思为“仅仅”。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句子时,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替”,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移”,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猜”,指文言句中多义实词、带修辞的句子,要根据上下文灵活猜测处理。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所以翻译时除了要注意“独、之、而、染、乱、劳”等重点字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翻译句子的完整性、准确性。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1)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再由此反跌出“无丝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若观火。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二句之中。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就是入题了。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借莲表达了作者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经分析,B项答案是错误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网络的迅猛发展在给信息交流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使谣言“插上了翅膀”。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手机短信、即时通讯工具和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崛起,网络谣言也呈激增之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谣言不仅限于特定人群、特定时空、特定范围传播,其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危害巨大,后果十分严重,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就技术因素而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流动,其传播速度和范围都是传统信息传播渠道难以比拟的。就社会因素而言,当前我国正处社会深刻转型期,随着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多发。群众对于贪污腐败、分配不公、公权滥用等现象深恶痛绝。网络谣言正是利用这种社会心理,捏造、夸大、扭曲相关事件,误导公众。部分网民通过对这些网络谣言的参与、传播,宣泄着自身的负面情绪。

1.概括“网络谣言”产生的因素。(不超过50字)(4分)

2.阅读完上述材料,请你探究并写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不超过20字)(2分)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写出相应的诗句。(每一小题1分,有错别字不给分。共4分)

1.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2.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3.杜甫在《望岳》一诗中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两句诗是:                    。 

4.唐朝颜真卿的《劝学》诗有句云:“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它与汉乐府《长歌行》的“                                ”有异曲同工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为这则新闻拟写标题,字数不多于15字。(2分)

  新华社消息:大陆各地台商对连战大陆行给予高度关注。很多台商以为此举促进了台商在大陆发展事业的信念,并对连战访问结果寄托厚望。

  在北京经营房地产的台商黄紫玉说,连战此次来访是领有台湾民心背景的。共产党与国民党的高层会见对话,让台商今后能够更加释怀地在大陆发展本人的事业。在连战的祖籍地漳州市,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龙海市鞋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高百合说:“连战此行必将对两岸稳固起到很大作用。”

 

查看答案

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之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黄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

B.《背影》《信客》都是记人的散文,作者分别是朱自清和余秋雨。

C.杜甫是唐代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仙”。

D.《大道之行也》一文中所描绘的“大同世界”与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相似的地方,但又不完全相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