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夏 感 梁 衡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

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夏  感

梁 衡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拥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     )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      )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  )

A.垂直 顶着 悄然生长

B.长着 结着 默默前行

C.挑着 举着 匍匐前进

D.舞着 摇着 欢乐行进

2.第一段划线的句子用了比喻:本句的本体是                                                        作者用此比喻的意图是                                                    

3.最后一段写到“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写到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尾处又“想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5.通观全文,选出不属于作者所体会到的“夏感”的两项:

A.“充满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B.“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C.“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D.“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天地间升腾。”

E、“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1.C 2.比喻的本体是: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气体。比喻的意图是:为了说明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了磅白礴之气 3.作用:衬托以夏写的少,从而突出作者对夏的喜爱,赞美。 4.不矛盾。前者猜度历代文人的想法,后者表达自己的感情。 5.B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根据“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可以分析出这一季节的植物应该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据这一特点,“七八片绿叶的棉苗”应该是“挑着”,“瓜秧”应该是“举着”,“瓜秧”应该是“匍匐前进”。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根据比喻句的特点“---本体是喻体”分析出此句“本体”为“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气体”。作用是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因为夏天在一般人的眼中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季节,自然得不到那些文人墨客的青睐,可是在作者看来,夏天却是一个承前启后、孕育希望的季节,所以作者要高声赞美这个季节,此处是用衬托的手法,来表达对夏天的喜爱。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这是客观的描写,“想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描写,所以前后描写不矛盾,而是运用的是一种“衬托”的手法,来表达对夏季的赞美之情。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与C项是“历代文人”的观点,不是作者对夏季的感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细读这样的优美句子:“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句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发挥想像再仿写一两句吗?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词语。

1.芊芊:                                                             

2.主宰:                                                             

3.春华秋实:                                                         

4.闲情逸致:                                                          

 

查看答案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满(      )     澹澹(      )       芊(      )

磅礴(      )(      )  色(     ) 匍匐(    )(    )

 

查看答案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悯,耽心、忧虑的意思。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上对“病”字有如下解释:①担忧:郑人~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②困苦;困乏:则久已~矣。(《捕蛇者说》)③缺点;错误:毛~、语~。④祸害;损害:祸国~民。⑤责备;不满:世人~之。请为“今日病矣”一句中的“病”选择恰当的义项         

2.翻译下列句子。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3.你听说过这个故事吗??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4.你知道这个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吗?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道理的理解。

 

查看答案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楚人有江者涉:搭船渡过

B.沧州南一寺河干临:靠近

C.是再啮如:如果

D.可据理臆断欤臆断:主观推断

2.选出下列划线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从其所契者入水求

B.沿河求

C.然则天下

D.果得于数里外

3.翻译下面句子。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甲文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乙文给我们什么启示?

5.甲文中的楚人当时肯定是找不到他的剑的,若十年后他再来寻找,那么他可

在哪里找到他的剑呢?请结合从乙文中的获得的启示来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