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默写。(9分) 1.荡胸生曾云, 。 2. ,一览众山小。 3. ,浅草才能没马...

默写。(9分)

1.荡胸生曾云,                    。  

2.                     ,一览众山小。

3.                   ,浅草才能没马蹄。

4.不畏浮云遮望眼,                  

5.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描写“莺歌燕舞”早春景色的诗句是:

                                                         

6.《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了一个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的语句是:

                                                                       

 

1.决眦入归鸟 2.会当临绝顶 3.乱花渐欲迷人眼 4.自缘身在最高层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填写错填漏填均不得分,这里应注意①眦②凌④自缘⑤啄⑥藻荇等字的书写,同时应注意 “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描写“莺歌燕舞”早春景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了一个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的语句”命题理解点的理解。 考点: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文名句的背诵填写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把下列语段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划线字的注音依次写在文后方格内。(2分)

“神木”是台湾著名的红(  ),是罕见的庞然大物,若没有阿里山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yùn(  )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神木”曾遭雷击,即令受此剧chuànɡ(  ),被用钢索(  )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jù(  )山间,无可匹敌。 (《〈阿里山纪行〉节选》)

汉字

 

 

 

注音

 

 

 

 

 

查看答案

写作(40分)

请把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的滋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共14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③粥不充,日昃④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再适:第二次出嫁,即改嫁。     ②世家:世代为官的人家。

③饘:zhān,稠的。     ④日昃:太阳偏西。昃,zè。

1.解释划线的字或短语:(2分)

(1)岸芷兰 (                     )  (2)春和明(             )

(3)以水沃面(                    )   (4)巴陵胜状(             )

(5)既长,知其世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3.【甲】文末节中“二者之为”指的是什么?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4分)

4.结合【甲】、【乙】两段文字的具体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4分)

 

查看答案

阅读蔚岚的《月光今照菊花台》,完成文后题目。(共13分)

①国学和周杰伦,两者搭界吗?

②从歌曲《菊花台》可见一斑,几百字的歌词中,处处凝结中国元素,“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而另一曲《青花瓷》,则是一幅江南泼墨山水画,“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犹如绣花针落地”。回首周杰伦的成名作,《东风破》《将军》《本草纲目》《发如雪》,大半与古中国的意象有关。他以“马钱子、决明子、苍耳子”做引,以“牡丹、宣纸、宋体字”入画,追问着“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吐词不清,又郑重其事,以最时髦的方式“复原”了旧河山。

③由此引发的潮流,令人惊叹。很多年轻人,之前对国学漠然视之,“所谓中国风,不就是画着脸谱的戏曲唱腔,孔孟之道,太极八卦,四书五经,或一套刚猛的少林拳吗?”可因为周杰伦,他们爱上了国学,发现了流行音乐深藏的“五千年的精髓和传承”。而2009年初在成都举行的北大、清华独立招生考题中,干脆把《青花瓷》的歌词作为考题:“‘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有什么语法错误?”

④不仅是周董。流行偶像林俊杰的《曹操》,胡彦斌的《诀别诗》,无一走的不是“复古路线”。台上轻轻唱,台下高声和。都是年轻的面孔,眼神稚嫩而投入,叫你动容。

⑤是好是坏?争论者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媚俗”,把“国学”低俗化了。另一派则认为“刚刚好”,“阳春白雪”早就该和“下里巴人”联姻,青少年不感冒,国学怎么可能兴旺得起来?对这个问题,方文山(台湾金牌词人)这么看:“自五四运动词诗彻底分家后,新诗基本上已经成为纯文学的一员,极少与旋律产生互动。而歌词则完全依附于音乐发展,词意不再讲究文学性。这次将歌词知识化的举动,应该是流行歌词首度对国学领域作较为整体的显著贡献吧!”

⑥在内地,长期以来国学与流行音乐,被有意无意地分隔。一个居庙堂之高,一个处江湖之远。其实,如今高高在上的《诗经》也曾是“歌集”。古代的高人雅士,从不讳言“诗”可以“歌”,苏轼的《水调歌头》,柳永的《雨霖玲》,都是写来唱的,传播得越远越成功,至于“凡有饮水处,皆能歌柳词”,简直就是最高的赞美了。而近现代,1915年李叔同写下著名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哀而不伤,一时传唱。但它也是古典“诗歌”的“绝唱”。1920年,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摩登的意象开始替代“长亭”“古道”走上“歌”的殿堂。

⑦在内地,一沉默便近90年。而在香港、台湾,一直“文脉未绝”。古典诗词与流行文化的分野,没那么大,二者互相嵌入,彼此滋养,焕发勃勃生机。著名华语作家金庸、梁羽生、琼瑶,很多时候直接以词牌名标注小说的章回。

⑧对此,内地的教育工作者一直积极思忖如何让国学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教育部一位分管语言文字的司长曾表示:“现在有些地方诵读国学经典要求学生穿古装,甚至手拿戒尺摇头晃脑,太拘于形式了。我们正考虑把经典国学诗文谱写成流行歌曲,让中小学生传唱,这样做是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⑨秦时明月汉时关,月光今照菊花台。古老庄重的国学,要善于借力时尚轻便的方式做好传播。要知道,年轻人喜欢素坯为胎的青花瓷瓶,也喜欢瓶身上花纹曼妙的牡丹花。

(选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1.联系全文,说说《菊花台》等“中国风”歌曲中包含哪些“中国元素”。(2分)

2.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为什么当今很多年轻人对国学没兴趣,甚至“漠然视之”。(2分)

3.仔细阅读下列选项,找出符合文意的一项。(2分)                   【      】

A.作者认为,周杰伦之所以受年轻人追捧,完全是他的歌词吸引人。

B.北大、清华独立招生考题中,把《青花瓷》的歌词作为考题,表明在批判周杰伦的歌词。

C.专家认为,国学没落主要是因为教育者太拘泥于形式了。

D.流行歌曲对国学领域的显著贡献是把音乐旋律与词意的文学性结合在了一起。

4.联系全文,简述标题“月光今照菊花台”的含义。(3分)

5.读了本文,请围绕“国学与时尚”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作者展开讨论。(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8分)

只有那些正在候补朝廷中的重要官职和希望得到皇帝宠幸的人才来表演这种技艺。他们从小就受这种杂技表演的训练。他们并不一定都是贵族出身或者是受过高等教育。一遇到重要官职出缺,不管哪位官员是病死还是失宠撤职(这都是常有的事),五、六位候补人员就会呈请皇帝准许他们给皇帝和朝廷官员表演一次绳上跳舞,谁要是跳得最高,而且没有跌下来,谁就接任这个官职。大官们也常常奉命表演这种技艺,使皇帝相信他们并没有忘掉自己的本领。大家都认为财政大臣佛林奈浦在拉直的绳子上跳舞,跳得比全王国的任何大臣至少要高一英寸。我见过他在一只安装在绳子上的木盘里一连翻了好几个跟头,那根绳子只有英国普通的包扎绳那么粗。如果我并没有偏袒谁,那么据我看来,我的朋友内务大臣瑞颛沙的本领仅次于财政大臣;其余大臣的本领也都不相上下。

举行这种游戏时往往发生致命的意外事件,过去发生过的许多不幸事件都有记录。我亲眼见过两三个候补人员跌断了胳膊和腿。但是大臣们奉命表演的时候,危险就更大了。因为他们想表现自己比以前更有本领,更想胜过同僚,过分卖弄自己,所以难得有不失事的,有的人甚至跌过两三次。听说在我来到这里以前一两年,佛林奈浦险些儿跌死。要不是皇帝的坐垫恰好摆在地上减轻了跌落的力量,他的脖子早就折断了。

1.以上选文出自小说《            》,作者是              。(2分)

2.下面对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在出海前的职业是外科医生。

B.在大人国里,居民身高180米、麦子也有十多米。

C.“我”最后一次航海来到慧因国,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景象。

D.“我”所到达的“飞岛”是借助磁石或升或降,从一处移另一处。

3.利立浦特小人国用什么方法选拔官员?如何理解作者写作这一片段的用意?(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