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2分) 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2分)

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良好的读书习惯。

B.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闽东商人的精诚团结、共谋发展的精神。

C.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被人们发现珊瑚是食肉动物。

D.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D 【解析】 试题分析:A.语义矛盾,在“时期”后加 “是否”或删掉“能否”;B.用词不当,将“继承”改为“传承”;C.语序不当,将“珊瑚”放在“才”之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修改能力,考查的病句类型有语义矛盾、成分残缺、关联词使用不当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在当今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电脑与外语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

B.科学家们利用转基因技术,已经在矮牵牛、菊花……等观赏花卉中成功地进行了花色修饰。

C.新的交通法出台以后,许多司机都想了解什么情况下过黄灯会被扣分。

D.近五六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幸福观呈现出向现实性、生活性倾斜的特点。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2012年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洋洋洒洒,让每个泰州市民提前感受到了xiáng  ruì的气息。而就在这个时节,国家主席胡锦涛抵达泰州。胡主席登上望海楼,fǔ kàn泰州城,察看城河水,重回稻河湾,与家乡人民一起叙乡情、话发展。

 

 

 

 

 

 

 

 

 

 

 

 

 

 

 

 

 

查看答案

请以《我会记得》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姓名和学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散文《桐花声里燕子飞》,完成题。(15分)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 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

1.本文记叙了哪几件事,表现母亲对“我”的关爱?(3分)

                                                               

                                                               

                                                               

2.联系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①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

                                                                   

②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

                                                                      

3.作者为什么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3分)

                                                                    

                                                                    

4.你怎样理解文章结尾“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一句?(5分)

                                                                      

                                                                      

                                                                      

 

查看答案

阅读议论文《匠人与大师》,完成题。(13分)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甲)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乙)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

⑦我们不应满足于做“匠人”,要有较高目标、有追求、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作者:梁衡,有改动)

1.作者在本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作者认为匠人与大师有哪些区别?(3分)

                                                                       

                                                                       

                                                                       

3.第③段、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5分)

甲:(3分)                                                             

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2分)                                                             

4.笫④段的分论点是“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请你再用一个事实论据来论证。(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