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50分)
作为中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我们拥有知识、拥有青春、拥有激情,然而有时我们又会埋怨命运不公,感叹生活太累。其实,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许多许多值得我们珍惜的……
请以“珍惜所拥有的————”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和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题目的横线上可以选填“青春、健康、亲情、幸福、荣誉”等词语。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除诗歌外),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3)、不少于600字。
文言文阅读(22分)
(甲)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yìn yìn,小心谨慎的样子)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dùn);以为且噬(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亲近而不庄重),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加横线字的意思(4分)
(1)寻向所志 ( ) (2) 得其船,便扶向路。( )
(3)蔽林间窥之( ) (4) 乃去 ( )
2.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跟“虎见之”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B.然往来视之 |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D.何陋之有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4.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 )(2分)
A.因为他们要求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大家都过上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
B.因为他们喜欢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
C.因为他们希望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
D.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
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
7.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2分)
A.说明虽然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并不对立的社会形态。但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
B.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并没有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不是广大人民的愿望。 |
C.说明尽管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并不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
D.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
8.根据乙语段,写出两个成语:(2分)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9.读了乙语段,说说你有何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一张车票(9分)
她带着母亲痛苦而又愧赧的心去看望在少年教管所劳动教养的儿子。
她径直走向入站口,默默地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目光蓦然触到入口处墙上量身高的标尺,心,顿时颤抖起来。那白色的标尺线,仿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时刚刚下车的人出站了。
“妈妈,刚才阿姨给我量身高时,我把腿弯着,没有过线。”一个稚嫩的童声。一个多么熟悉而又可怕的声音!她惶恐地抬起头,只见一个年轻的母亲,正抱起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吻起来:“真乖,好儿子,妈妈把省下的钱给你买好东西吃!”
“不能走!”她显得十分激动,声音都嘶哑了。
“你凭什么不让我走?”年轻的母亲向她投以愠怒的目光质问道。
“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她眼角闪动着泪花,语言是那样地凝重。
她用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报纸,羞容满面地递给她说:“请你看看我这篇文章,不,尝尝这粒苦果吧!”
“啊,……你的孩子就是这样……”年轻的母亲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语言也哽塞了。
“妈妈,我们快走呀!”小男孩摇着妈妈的腿嚷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的母亲说道。
1.在第二段末尾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2分)
A.一条闪光的皮鞭 |
B.一根粗大的绳索 |
C.一张巨大的罗网 |
D.一个醒目的感叹号 |
2.为什么“她”感到陌生的小男孩的声音“熟悉而又可怕”?(3分)
3.在最后一段的横线上,补上你认为最合理的人物语言。(2分)
4.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 )(2分)
A.家长不能贪图小利,否则会犯大错误 |
B.家长不能溺爱孩子,否则会自尝苦果 |
C.家长应当教育孩子从小遵纪守法 |
D.家长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为子女作出好的榜样 |
写作(30分)
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此时,你需要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请以“生活需要 __”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和要求:
(1)在题目横线上可填上适当的词语(如互助、欢乐、掌声、阳光、理智、感动……)使题目完整,并将题目抄写在正文第一行。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3)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雨过山村(4分)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2分)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请你赏析最后两句,说说好在哪里?(2分)
海鸥与巷燕(10分)
鸥于海渚遇巷燕。
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
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以是观之,子其病①矣。”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子之病我者,忮②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鸥曰:“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即以人论,吾以不见③爱,故不见憎。然则,见爱者其危哉!”
燕不喻而去。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选自刘熙载《寤崖子》)
【注】①病:困苦。②忮(zhì):嫉妒。③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3分)
(1)我至子所 (2)不乐依人焉 (3)燕不喻而去
2.选出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鸥于海渚遇巷燕贤于材人远矣 |
B.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
C.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
D.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安陵君其许寡人 |
3.翻译下列句子。(3分)
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4.这则故事的寓意是: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