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语言运用 (12 分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了新...

语言运用 (12 分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了新闻公益行动——“我的父亲母亲”,这档节目重点关注老年痴呆症患者和他们的家庭。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卫生部发言人邓海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有关专业机构已经启动申请为“老年痴呆症”更名工作。他介绍,我国审定公布的神经病学医学名词表中没有“老年痴呆症”这个名词,规范的表达为“阿尔茨海默病”。不过,要规范使用还需要一个过渡期,不断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公众认知度。

我们经常能在街头、报纸、广播、网上看到寻找老人的寻人启事,也经常能在新闻中看到充满辛酸与温情的寻亲故事,而据专家介绍这些走失的老人不少是痴呆症患者。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的研究数据表明,60%的老年痴呆患者都有走失的危险。为了帮助痴呆老人找到回家的路,为患者家庭减少一份担忧,增添一份保障,新闻公益行动推出了更具现实针对性与服务帖近性的“黄手环”行动。“黄手环”是我们专门为痴呆老人设计的佩戴物件,它既是信息记录的载体,也是视觉识别的媒介。“黄手环”可嵌入患者家属自行填写的患者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的卡片或纸条,一旦老人走丢或发生危险,人们可以按照上面的信息联系到他们的家人;当人们看到佩戴“黄手环”的老人,也能够意识到需要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呵护。

其实,痴呆症的检测并不那么复杂,特别是初步筛查,简易量表如MMSE量表、AD8量表在临床大量使用。虽然痴呆症不可逆转、不可根治,但如果发现得早,及时通过药物治疗心理社会干预、照料者的支持与辅导,就可以延缓病情发展、减轻症状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大大改善患者及照料者的生活质量。正基于此,新闻公益行动联合医疗机构通过走进社区,开展免费检测、发放护理手册、培训志愿者和护理者等方式,用我们的报道普及健康常识,让大家了解痴呆症的预防办法和早期症状。

1.概括材料中的重要信息。(6分)

2.请你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的这个新闻公益行动——“我的父亲母亲”拟写一条公益广告(2分)

3.下面是关于国学的新闻,针对这则新闻,班里展开了“思维对对碰”辩论赛,请你作为反方辩手发表你的观点。

在迅速腾飞的经济社会,老板们周末不学经济管理,不学MBA,而是专门到北大来学国学!他们一年的学费为2.4万元,不少人是专门坐飞机来学哲学的。“四书”、《道德经》、《庄子》《周易》精读等都是“国学教室”课程表的内容。

正方:我方认为这些企业家们应该多把重点放在如何把握好国家有关经济的政策方针,学好怎样管理以及下属方面,而不是附庸风雅地来学国学。

反方:                                                          

 

1.(1)发起“为痴呆改名”,呼吁社会减少歧视,让更多患者不再因耻感耽误治疗。 (2)发放专为痴呆老人设计的“黄手环”,帮助那些走失的老人安全回家。 (3)推动把“老年痴呆筛查”列为常规体检项目,让患者早发现早治疗,也让家庭成员更好地照顾患者。 2.示例: 给生命两头同等的关爱。 3.我方认为时移世易,今天我们所缺的不是知识而是文化;所缺的不是学习而是思想;所缺的不是技术而是精神。国学中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些东西不应该被丢弃,应该继续发扬光大,所以无论是哪方面的人才都需要学习国学。 【解析】 1.试题分析: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要能够揭示新闻事件的核心内容,要求有必要的人物、事件。(1)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卫生部发言人邓海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有关专业机构已经启动申请为“老年痴呆症”更名工作。他介绍,我国审定公布的神经病学医学名词表中没有“老年痴呆症”这个名词,规范的表达为“阿尔茨海默病”。不过,要规范使用还需要一个过渡期,不断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公众认知度。——发起“为痴呆改名”,呼吁社会减少歧视,让更多患者不再因耻感耽误治疗。(2)“为了帮助痴呆老人找到回家的路,为患者家庭减少一份担忧,增添一份保障,新闻公益行动推出了更具现实针对性与服务帖近性的“黄手环”行动——发放专为痴呆老人设计的“黄手环”,帮助那些走失的老人安全回家。(3)新闻公益行动联合医疗机构通过走进社区,开展免费检测、发放护理手册、培训志愿者和护理者等方式,用我们的报道普及健康常识,让大家了解痴呆症的预防办法和早期症状——推动把“老年痴呆筛查”列为常规体检项目,让患者早发现早治疗,也让家庭成员更好地照顾患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消息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8分)

仰望父亲

①父亲去世的那一年,我18岁。从1岁到18岁,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小学到读高中,我是在仰望着父亲忙碌而疲惫的身影中长大的。从小我在山下,看惯了父亲在山上放羊砍柴、开垦荒地挥汗如雨的忙碌身影;我在树下,看惯了父亲在高高的树杈间腾挪跳跃的矫健身影;晨曦中夕阳下,我在院子里,看惯了父亲站在房顶远眺天际的从容身影……

②到现在,父亲的身影,不时地在我脑海中映现,使我由时时思念父亲,进而常常思考父亲,心目中更加钦敬父亲。

③父亲的孝行,让人仰望。小时候村里一些大人常在我面前讲:“你父亲真是个孝子。”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父亲对我奶奶的饮食起居特别在心。父亲为了使奶奶活得心气顺、活得有精神,过段时间总要给奶奶买些好吃的,每天再忙都要和奶奶说会话,在精神上抚慰奶奶。父亲在世时,每年清明,引领家族男人上坟祭祖,心态虔诚,行止敬重。在我爷爷的父亲坟地上的碑楼上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深恩堪裕后,下联:至孝在尊亲,横批:追远。我想这肯定是我们家族的良风美德,是影响了父亲一生的传统孝文化。

④父亲的教行,让人仰望。父亲教我做事明理。记得有一年春天种玉米,父亲在前面犁地,母亲在中间撒种子,我和哥哥在后面施粪。偶尔我偷懒不好好施粪。待到秋收之时,父亲把我领到地里,指着长得参差不齐的玉米对我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看着因我施粪不匀而长势不好的庄稼,我心里十分懊悔。父亲在教我做这些农家活的过程中,使我明白许多事理。父亲教我明志。记得我12岁那年,父亲领我在山上开垦荒地,我累得精疲力竭。坐下休息时,父亲问我:“天山,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尽管我当时的回答不切实际,但父亲没有嘲笑我,却深情地抚摸着我的头,眼望着远方,颇有感触地对我说:“生在山村里,要有走出深山的想法才行。山外的世面大着呢!”现在想起来,正是父亲的那一问,点燃了我心中的梦想和希望。

⑤父亲的力行,让人仰望。         a       。50年代后期,爷爷患病,大伯因病早逝,家道中落,家庭一下子跌到谷底。全靠父亲上上下下要照应,里里外外要兼顾。

         b     。听哥哥说大伯去世前,曾借了邻村一户人家300元钱。大伯去世后,人家上门讨债,父亲答应10天后还。到了第9天,父亲没有筹到钱,下狠心卖了自家耕地磨面的犍牛,偿还了大伯欠下的外债。          C       。父亲20多岁被抓壮丁,经受过枪林弹雨的战场,解放后遭受过不明不白的批斗;父亲30岁到40岁,领头创办县级国营黄土坡、老虎沟、马匹凹煤矿,曾任总经理,取得过骄人的业绩,但更遭受过莫大的委屈……          d        。60年代,为了全村人出行方便,父亲带领村民,费尽艰辛,打通了西庄村至武家河村约2.5公里长的盘山路,那是我们村走出深山通往稷山县的第一条大路。改革开放初期,父亲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经商、创办企业。最后,在为武家河大队创办煤矿的过程中,含辛茹苦、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⑥记得父亲去世当天,我从乡宁一中赶回家,匍匐在炕上给父亲清洗双脚。那是怎样的一双脚啊,脚上有土、有煤渣子,脚底的老茧厚厚的一层,脚上的肉很少,骨头和青筋缠在一起。我知道父亲艰难坎坷、勤苦力行的人生,就是靠这双脚走过来的。如今,我愈加明白:人生的路是走出来的,再好的梦想也需要行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下功夫深,生活行程远;脚下行程远,人生境界高。

⑦仰望父亲,眼底潮涌; 仰望父亲,心生光明;仰望父亲,行止入常。

(选自2012年《散文选刊》第2期,有改动)

1.阅读全文,说说“我”曾在哪些方面仰望过“父亲”。(4分)

2.仔细阅读第⑤段,回答下面两题。(6分)

(1)以下四句话出自第⑤段,现将其放回原段a、b、c、d处,正确的顺序为( )(3分)

①父亲是一个支撑门事、忠厚力行的人

②父亲是一个历经挫折、坚韧力行的人

③父亲是一个心想众人、务实力行的人

④父亲是一个勇于担当、守信力行的人

A.①②①④         B.①④②③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2)“力行”一词,出自《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史记·儒林列传》也有过类似论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请结合语境简要说明“父亲的力行,让人仰望”中的“力行”的意思。(3分)

3.作者以“仰望父亲,眼底潮涌;仰望父亲,心生光明;仰望父亲,行止入常”的感叹收束全文,可谓言简意赅,意蕴丰富。谈谈你对这一结尾的理解。(4分)

4.有人认为第⑥段划线句对父亲的脚的细腻描写,有损父亲高大伟岸的形象,你赞同吗?为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本文的理解?(4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4分)

1.傅雷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进行悉心指导。这些家书汇编成书,就是                 。 请你根据这部书的内容,补全下面的对联。

上联:《朝花夕拾》忆亲人师长

下联:                        

2. 如果你所认识的一位母亲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困惑,请向她推荐这本书,说说年推荐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4分)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2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查看答案

作文(60分)

请在下面的作文题中任意选做一题。

1.回首往事,有多少令你难忘的“那一次”:那一次,你笑了;那一次,你哭了;那一次,你真遗憾;那一次,你真尴尬;那一次,你真感动;那一次,你长大了;那一次,你重新振作……正是经历了这无数的“那一次”,你懂得了生活的幸福,友情的珍贵,奋进的艰辛及你肩负的责任……真正领悟到生活的内涵,长大了,成熟了。

请从你的生活中选择一件事,以“那一次,我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记事要内容具体完整,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3)不少于500字。

2.罗曼·罗兰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的确,信念支持着人生。信念是呼吸的空气,信念是沙漠中旅人的饮水,信念是我们心中的太阳。信念坚定的人,为了它无怨无悔地工作,尽心尽力的奋斗,甚至甘愿洒下最后一滴鲜血。正如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能适应。

请以“信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5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小题。(12分)

教子无方  林海音

母亲骂我不会管孩子,她说我:“该管不管!”我也觉得我的儿童教育有点儿特别。

刚下过雨,孩子们向我请求:

“让我们光脚去玩,好不好?”

我满口答应,孩子们高兴极了,脱下鞋子,卷起裤腿儿,三个一阵呼啸而去。母亲怪我放纵,她说满街雨水,不应当让孩子们光脚去蹚水,我回答母亲:“蹚水是顶好玩儿的事,我小的时候不是最爱蹚水吗?”母亲只好骂我一句:“该管不管!”

我记得童年时候,喜欢做的许多事情都是爸妈所不喜欢的,因为他们不喜欢,我便更喜欢,所以常常背着他们做。我和二妹谈起童年的淘气,至今犹觉开心。比如扯下床单把瘦鸡子似的三妹包在里面,我和二妹两头儿拉着,来回的摇,瘦鸡子笑,我们也笑,连管不了我们的奶奶都笑了起来了(可见她也喜欢淘气了),笑得没了力气,手一松,床单裹着人一齐摔倒地下,瘦鸡子哇的哭了,我们更笑得厉害,虽然知道爸爸回来免不了吃一顿手心板。

有一次我们要出门,二女儿问她的爸爸:

“妈妈也出去吗?”

爸爸说:“是的。”

二女把两条长辫子往后一甩,拍着小手儿笑嘻嘻地向三女说:

“妈妈也出去,我们好开心!”

我正在房里换衣服,听了似有所悟,他们像我一样吗?喜欢背着爸妈做些更淘气的勾当。我的爸妈那样管束我,并没有多大效力,我又何必施诸儿女?这以后,我便把尺度放宽,甚至有时帮助他们把枕头堆起来,造成一座结结实实的堡垒抵御敌人,枕头上常常留有他们的小泥脚印,母亲没办法,便只好又骂我:“该管不管!”我心想,他们的淘气还不及我的童年一半呢!

成年人总是绷着脸儿管教孩子,好像我们从未有过童年,不知童年乐趣为何物何事。有一天我正伏案记童年,院里一阵骚动,加上母亲唉唉叹声,我知道孩子们又惹了祸,母亲喊:“你来管管。”我疾步趋前,喝!三个丑小鸭一字儿排开,站在那里等候我发落。只见三张小脸儿三个颜色:我的小女儿一向就是“娇女儿泪多”,两行泪珠挂在她那“灵魂的窗户”上,闪闪发光;大女儿的脸上涂着迷死弗多口红,红得像台湾番鸭的脸;那老二,小字虽然没写完,鼻下却添了两撇仁丹胡子。一身的泥,一地的水。不管他们惹了什么样的祸,照着做母亲的习惯,总该上前各赏一记耳光,我本想发发脾气,但是看着他们三张等候发落的小花脸儿,想着我的童年,不禁哑然失笑。孩子们善观气色,便也扑哧哧都笑起来,我们娘儿四个笑成一团。母亲又骂我:

“该管不管!”我也只好自叹“教子无方”了。

1.从全文看,作者有哪些事“该管不管”?(3分)

2.作者写自己童年的淘气故事,有什么用意?(3分)

3.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女儿的脸上涂着“迷死弗多”口红,红得像台湾番鸭的脸;”的表达效果。(3分)

4.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一位母亲?(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