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4分) 送 春 (宋)王 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4分)

送 春

(宋)王 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1.最后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2.子规在古代诗歌中常借以抒写悲情,在这首诗歌中所表现的是怎样一种情感?(2分)

 

1.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生动形象的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 2.不信唤不回已消逝的春光,借此抒发了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解析】 1.试题分析:“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中的“信、唤”等表明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子规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子规唤春的执着,借此表现了对春天的留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60分)

1.请以“拭去眼前的浮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不写诗歌,其他文体自定.

2.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

请以“              ,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有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文体除诗歌外自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小题。(12分)

动物的忧伤  谢尔盖耶夫

(1)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

(2)人们长期以来就知道,不光只是人才有感情,动物也有。例如:雌天鹅死了,雄天鹅就会表现出极大的悲痛;如果把小狗从母狗身边拿走,母狗就会恼怒;受到宠爱的狗对主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显得闷闷不乐,盼望主人早点儿归来。在米兰,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有一只狗十二年如一日,每天都到火车站去接它的主人,但它的主人早就死掉了。它每一次到火车站去,都要在那里耐心等待,一直要等到火车进站,等到乘务员全部离开火车站,它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垂着头,怏怏不乐地往回走。

(3)对高等动物来说当然也不例外。那么更原始的生物情形如何呢?它们是否也有某种类似的感觉呢?直接去问蝴蝶看来是得不到答案的,惟一的办法是,在相同的环境下对不同动物的习性进行研究。譬如,把它们与同类分开,不让它们接触,看它们的表现如何,观察它们是怎样忍受孤独和寂寞的。

(4)对人来说,孤独和寂寞是一种可怕的折磨。有许多人都知道鲁滨逊的故事,鲁滨逊在一个孤岛上经受了长时间的折磨。有些人曾由于过度寂寞而患精神病。这并不奇怪,因为人有社会性。

(5)至于动物,因为它们处于原始的群居状态,寂寞对于它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当原始生物离开“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非常难过。高级动物还比较容易适应寂寞的环境,有许多动物觉得跟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安慰。譬如猴子也喜欢把我们人当成它们的兄弟。这种动物有些古怪,它跟我们人很合得来,即使不跟它们的同类在一起,却也能生活得很好。

(6)寂寞对于低级动物来说就更难忍受了。我们人是无法和它们在一起的。有些小鸟,如戴菊鸟和长尾巴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它们就会感到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它们很快就会死去。但是,如果你把很多只相同的鸟放进同一个笼子里喂养,它们就会生活得很快活。

(7)有许多鱼也喜欢群居。把一条鲱鱼单独放在水族箱里,只几天的时间它就会因为孤独而死。这并不是因为它想回到大海里去而又回不去气死的(过去人们就是这样想的),而是由于没有其他鲱鱼的陪伴而死的。

(8)有些昆虫没有同类的陪伴也会死亡。在欧洲,变蛾子的毛虫(它是林业的一大灾害)就是群居生长的。它们一个个紧挨着,排成长长的纵队,从这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树。它们所到之处,一切绿色的树叶都会被吃得精光。但是,爬在后面的毛虫如果跟不上队伍而迷了路,就一定会死亡。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为成虫。但是,如果让它隔着玻璃看见它的毛虫朋友(哪怕只是一个毛虫的模型),它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起来,代谢也就会恢复。

(9)这种社会性昆虫还有蜜蜂、蚂蚁和白蚁。在孤独的环境里,它们根本就不能活。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蚂蚁和蜜蜂的伙伴不能少于25个,如果少于25个,这些习惯于正常群居的动物就会感到非常忧伤。

(选自《科学家谈新知识》)

1.这篇说明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1分)

2.如果把文章开头一段“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改为:“动物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

3.第(2)段画线部分是为了说明什么?(2分)

4.(5)—(8)段都依次说了那些动物的寂寞情形?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说明?(2分)

5.第(6)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6.由文中的信息得知蚂蚁和猴子哪种动物更难以承受孤寂?为什么?(2分)

 

查看答案

古诗默写。请根据要求填写内容。(6分)

1.默写刘禹锡的《秋词》全诗。(4分)

                                                     

                                                     

2.任选两句补写下面句子中的上句或下句(2分)

                ,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②青青园中葵,                 。( 汉乐府《长歌行》 )

③好峰随处改,                 。( 梅尧臣《鲁山山行》 )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

 

查看答案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 选出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

A.舍:便舍船(舍弃 )屋舍俨然(房子)

B.寻:寻向所志(不久) 寻病终(寻找)

C.志: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

D.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代词,代”桃源人’”)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

2.选出下列句子加横线的词古今含义差别不大的一项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C.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选出下列句子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A.桃花源写了渔人奇,桃林奇,洞口奇,人物奇,结局奇可见这是一个亦真亦幻,虚无缥缈的幻想。

B.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皆叹惋”是因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C.课文以桃花源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D.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写得简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