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鲁迅的《社戏》一文节选.完成小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

阅读鲁迅的《社戏》一文节选.完成小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地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从人物欣赏的角度,说说你阅读了第①段划线句子后的发现。

2.品味划线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3.第2自然段中“两岸的豆麦……但我却还以为慢”属于景物描写,对于其作用,有4种不同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象,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动。

B.描写了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C.写美丽景色用以衬托船航行得快,表现出农家孩子划船技术的高超。

D.写航行的速度及“我”在看戏前急切而愉快的心情,表现“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1.既写出了小伙伴的能干、开心,也表现了他们的善良、纯朴与协作精神。 2.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表现了我沉浸在水乡美景中的愉悦、陶醉感受。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根据学习中老师的讲解,从自己为孩子的角度,体会情境和人物的心情。抓住其中的动词,比如“换”,孩子们的协作,相互帮助,关心,“说笑”“嚷”,孩子们的兴奋。 考点:理解句子描写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只选做三小题)

1.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故园东望路漫漫,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3.           ,弹琴复长啸。           ,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4.脱我战时袍,           。当窗理云鬓,           。(《木兰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  A 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B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cuàn向云xiāo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1.给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     )      cuàn(     )向云xiāo(     )

2.请按课文原文把A、B两处空缺的词语补上。

A处应填:________    B处应填:________

3.画线句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请你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另造一个句。

 

查看答案

下文中两个划线的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你按照要求进行修改。

我爱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当读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句子的时候,①我仿佛觉得周围的空气里充满弥漫着桃花的芬芳,耳畔似乎萦绕着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

第①句重复累赘,应删去的一个词语是:                                       

第②句成分残缺,修改后的正确句子是:                                       

 

查看答案

写出反义词。

文明( ) 干净( ) 朴素( ) 赞誉( )

 

查看答案

男孩的十四岁(20分)

张俊杰

⑴男孩终于鼓起勇气向父亲坦白了自己的想法:“我要退学,我一天都不想在教室里呆,我一进学校就烦!”

⑵男孩想,父亲会揍他一顿,至少会骂他个狗血喷头。奇怪的是,父亲非但没有揍他,甚至连骂都没有骂一声。父亲只是靠着门框蹲着抽烟,一支接一支,弄得满屋烟雾弥漫,如同战争打完硝烟弥漫的战场,宁静而可怕。

⑶终于,父亲吐出一口烟雾,重重地说了声“好吧”,然后就上床睡觉了。简短而有力的话语,如一块石头在男孩心窝上砸了一个坑。男孩知道,父亲默许了,默许的很沉重,让男孩想反悔都反悔不起。

⑷尽管如此,男孩还是很庆幸,少年的恐惧是很快就会被胜利的喜悦冲淡的,终于不上学啦,不用早起啦,男孩想。但男孩想错了。第二天天刚亮,父亲便喊男孩起床。出门前,将男孩母亲平时用的锄递给男孩说:“你不上学啦,以后就别让你娘下田啦。”

⑸那时,麦子刚收割完。天气干燥,田里极旱。父亲说:“锄第一遍麦茬地很关键,锄好了整个夏天都不会长草。”于是,男孩便跟在父亲的背后锄地。不干活时男孩怎么也不会想到,麦茬地比柏油路还硬,不动脑筋的活并不好干。第一天下午收工,男孩手上磨出了好几个晶莹剔透的水泡,手心像是着了火,生疼。第二天下午收工,男孩的双手已经麻木。夜里一觉醒来,手皮发紧,手腕发酸,连拳头都握不住。

⑹第三天早起,男孩伸出肿胀的手让父亲看,希望能引起父亲同情放自己一天假,哪怕不放假夸自己一声也好。但父亲看了看说:“刚开始干农活都是这样,慢慢就好了。”父亲将农活二字咬得很硬,目光像钉子,声音如冰雹,冷漠而坚定。母亲在一旁看着这一切,想上前说话,但她观察了好几次父亲的脸,终于没有说出来。

⑺第一遍地锄完了。男孩想,终于可以松口气啦。可是丢下饭碗的父亲抬头看了看西边的红霞说:“准备浇地吧,看来一段时间天不会下雨啦。”

⑻天旱河水也紧缺,河经常断流。白天浇不完,夜里不得不睡在河边等水。男孩迷糊着惺忪的睡眼来到西边地头,离地头不远处有一座坟,坟上堆着干燥的麦茬。月光皎洁,水流泛动着月光,离坟还很远。男孩便坐在坟上等水,等着等着不知不觉的就躺下了,连日的疲劳铺天盖地地袭向男孩……当夜,男孩病倒了,发高烧,说胡话。

⑼第二天醒来时,母亲坐在床边抓着男孩起泡的手流泪。见男孩醒了,母亲说:“你昨夜发高烧,不停地说胡话,说什么我明天还要上学,娘你早点喊醒我,别让我迟到了……”

⑽男孩一听,大哭起来。其实,男孩几天前就后悔了。饭桌上,父亲说,想上学可是你自己说的,要上就得上出个名堂,不准再打退堂鼓。这一次,父亲的话多了点,声音沉重而坚定,不容商量。

⑾两年后,男孩考上了县里的高中。三年后,男孩考上了大学。临走前一天的晚上,一家人坐在饭桌旁说闲话,无意中又提到这件事,母亲说:“你爹的心真硬。”

⑿父亲抽了两口烟,叹了一口气,说:“哪个当爹的不疼自己的儿呀”。

⒀那个男孩就是我,那年我14岁。

(选自《读书文摘》2010年第11期)

1.阅读全文,概括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

□□—□□—后悔—□□

2.文章第⑶段“简短而有力的话语,如一块石头在男孩心窝上砸了一个坑”一句如何理解?(4分)

3.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鉴赏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4.请结合全文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