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会天大雨   会:         

(2)以数谏故   数:         

(3)楚人怜之   怜:         

(4)所罾鱼腹中 罾:         

2.翻译下列句子。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

4.导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5.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

 

1.(1)适逢,恰巧遇到    (2)屡次    (3)爱怜   (4)用网捕 2.(1)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3.(1)“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4.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5.(1)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士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2)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俗来制造舆论,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做显出了陈胜等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 【解析】 1. 试题分析:“会”与“怜”是古今异义字词,“会”古义是“恰逢”,“怜”古义是“爱”。“数”是一词多义,有“多”有“几”有“计算”等义,句中是“多次”。“ 罾”,课文注释中注明,要记忆,本义是鱼网,句中作用动词:用网捕。 考点:文言字词解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教育是民生之基

①4月上旬,国家发改委通报显示,教育收费居去年全国价格举报之首。而在过去6年中,关于教育收费的举报有5年是居于首位的。群众反映的教育乱收费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不执行“三限”政策违规收取择校费、赞助费;“一费制”外自立项目乱收费;以改制为名举办“校中校”、“校中班”乱收费。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可见教育于民于国之重要,是民生之基。

②教育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更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教育政策措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千家万户。对于教育,我们既应着眼于国计,也应着眼于民生,多从民众的角度去考量。

③“人不可以无学”。今天,鲜有人相信“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能够改变人们的命运,成就其未来的,正是教育。因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无论家庭是贫还是富,自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开始,莫不把相当的精力与钱财投在孩子的教育上。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那一个个贫困学子的身影,激起的总是人们最朴素的情怀:求学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受教育的权利,是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它为懵懂孩童慢慢开启着一个新奇的世界,又导引着他们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最终才成长为有益于社会、把握自己未来的人。从孩子到成人这个时期,则是接受教育的黄金阶段。也正因为如此,国家才不遗余力地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

④就业是民生之本,决定着每一个家庭的生计。而拥有社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则是实现就业的前提。目前群众关心的一些大学生就业困难、每年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说到底,是教育结构与发展模式存在偏差。只有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实现每一个家庭的就业权益。

⑤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无论是教育的机会公平,还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公平,对每一个家庭、个人来说,往往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择校费”、“赞助费”等乱收费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教育存在不公平。如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搞“锦上添花”,强校愈强,弱校愈弱,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不均等,必然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禁止教育乱收费就会“按下葫芦起了瓢”。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今天,比这个“人才”概念包容更广的人力资源,已成为第一资源,比这个“教化”涵义更丰的教育,已是民心所系,民生之基。我们应该为此做出努力也应该有所作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第⑤段中划线词“锦上添花”是什么意思?

3.文中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有力论证了“教育于民于国之重要,是民生之基”?

 

查看答案

作文(60分+书写3分)

请以“为自己鼓一次掌”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8分)

拜谒芦苇

①或许芦苇并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植物,但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

②童年的故乡,河边和塬下都有芦苇,美丽婆娑,绵绵一片。在我的记忆里,好像所有的春天都是从那里开始绿的。春日里我们像野孩子一般,欢快的影子在绿绿的苇子里蹦窜。明净的阳光追逐着我们,洒在苇子上,也温暖地绽开在我们脸上。苇叶如剑,顺手掐一枝,卷成苇笛。不一会儿,芦丛里便悠悠地飘起苇笛的合奏。风是芦苇的语言,幽幽的呢哝着。站在高处看,那芦塘如一幅青翠的长卷;深深的芦丛是鸟的家,总飘着鸟们的低吟或高歌,此起彼伏。

③盛夏狂风骤雨会常来,风雨中的芦苇翻腾起伏,像泛白的巨浪,像燃烧的绿色火焰。傲岸的身躯扑伏弯曲,它们侧身相依,紧紧挽在一起,伴着阵阵轰鸣,如旗如幡地漫卷飞扬,任风暴从它的肩背上卷过。一阵阵雨瀑倾泻着,击打着……不论风雨怎么肆虐,它们一直扑伏着抗衡着。不论多久,风雨总会过去,当云开雨住,它们颤动一身血雨,又挺起胸,湿漉漉地齐刷刷地立起,昂头向天。威武雄壮,像一群摧不跨,压不倒,却能以柔摧刚的王者。它告诉我,在遭逢厄运的风雨时,要守住心中的信念和生命的尊严。

④后来长大了,我看到了河中沙洲上的另一片芦苇。那是一个秋水暴涨的午后,我的心绪如水一般苍茫。坐在河边的坝子上,看一河卷着杂物翻滚着的浑黄的洪水。河中央狭长的芦洲,全被洪水淹没了,只露出一片细长的苇尖。它们在洪流中扎挣着,时隐时现。这急流,这扎挣着的苇子,霎时让我的心为之颤动。那漫漫湍流,正在演绎一场求生的悲壮与惨烈。水面上那一茎茎绿色是那么纤细,却不折不挠,全力支撑着它们孱弱的身躯,艰难地泅渡着。这是一片在狂流中舞动的芦苇,是一片与急流对峙的芦苇。它们坚忍得如一面面希望的旗帜,染亮我的心。它告诉我,生命在激流中,永不会倒下。

⑤秋去冬来,芦花如雪,一蓬飞絮,白发飘飘,像一群乡野里的母亲——她们轻吟着生命的沧桑。我知道它们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鸟儿早已飞走,只有阳光薄而柔软地照着它瘦瘦的叶子。它曾春绿夏荣,趟秋雨,冒冬雪,走完它的四季。在它生命的冬天,只闪耀最纯朴的银白。寒风中的芦苇,每个细节都透出它生命最后的重量——那白亮的黄叶和枝杆是它生命的全部。经霜后,芦叶干枯,只剩挺直锃亮的枝,那明亮的色泽,就像是它不愿凋零的思想,燃亮了冬天。它想带着这最后一丝光芒,卸下一身负累,随风雪与茫茫荒草为伍,回归大地。它没有一丝凄迷与眷恋,只等农人收割,堆成垛。接着人们用耙子耧净掉在芦苇地上芦叶,芦荡便干干净净地把自己交付给一场又一场风雪。

⑥从冬到春,场院里芦苇高高的垛越来越小,它们正在被剥,被剖,被辗,被巧手的人们编成席,编成草盖,编成粮仓,编成各种物什拿到集市上去卖。剩余的枝叶最后被烧,变成冬天走向春天的火焰……到开春,高高的苇垛便全消失了。

⑦一夜春风,悄然而至,塘水冰融。不几日,白惨惨地芦塘不知何时又冒出淡绿的芦尖。哦,这就是它的又一次生命,只要根在,它的生命便生生不息。

⑧佛家说一苇可航,渡尽劫波,那是对芦苇最高的礼赞。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棵在人世的风雨中,艰辛活着的芦苇。但你要坚守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灵魂永远是站着的。而现实中有太多弯曲的灵魂,也有太多黯淡污浊的生命。

⑨站在芦苇身边,我才发现我的渺小。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有那么一天,我能像芦苇一样,永远清醒顽强守护自己的灵魂,完整的活一生也就够了。

1.文章开头说“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对芦苇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的原因。(4分)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6分)

⑴我知道芦苇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3分)

⑵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棵在人世的风雨中,艰辛活着的芦苇。(3分)

3.请从修辞或词语锤炼的角度赏析第二自然段画线部分的表达艺术。(3分)

4.作者在文末说“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请结合全文,联系生活,谈谈你的认识。(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①细菌一直名声不佳,但对于细菌家族的杰出成员地杆菌,人们却应当刮目相看。这些只有千分之一毫米长的清洁工挥舞着细长的“毛发”,能把溶解在水里的铀清除掉。这意味着,这类细菌有潜力用于核污染的生物治理。

②已有研究表明,一些地杆菌能够通过还原(向金属添加电子)周围环境里的金属,使溶解在水里的铀,变得难以溶解,从而缩小污染范围,并且容易被清除掉。

③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杰玛·雷格拉猜测,这些细菌外面的细长丝状物——菌毛,可能是清除核污染的关键。这些由蛋白质组成的菌毛能够导电。“我们的研究表明地杆菌菌毛是减少铀放射性物质的主要催化剂。实质上,它们所做的,就是以天然方式电镀铀,有效固定放射性物质,并防止它进入地下水层。此外,菌毛还能为地杆菌形成遮蔽,从而保证地杆菌能进入有毒环境工作,”雷格拉说,“这种方法理论上也适用于其他一些金属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包括锝、钚和钴等。”

④雷格拉与同事用硫还原地杆菌,培育出因缺乏某种基因而不能产生菌毛的菌株,将之与能正常产生菌毛的菌株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菌毛能大大增强细菌清除铀污染的能力。如果没有菌毛,铀的还原反应是在细菌内部进行的,会伤害到细菌自身;而有菌毛时,大部分反应围绕着菌毛完成,不仅扩大了反应过程中可用于电子传输的空间,还拉远了铀与细菌的距离,提高细菌的安全性。研究人员用一种荧光染料测量了地杆菌细胞的呼吸酶在接触铀之后的活性。结果显示,有菌毛的细菌呼吸酶活性更高,因而生存能力更强。有菌毛的菌株在接触铀之后还能恢复过来,并且比没有菌毛的菌株生长更快。

⑤在对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处铀尾矿场的清理过程中,地杆菌有着突出的表现。研究人员向受污染的地下水中注入地杆菌最喜爱的食物——醋酸盐,土壤中已有地杆菌的数量得以增长,大大提高了地杆菌清除放射性物质的效率。

⑥因此,请细菌来清除核污染,不仅可用于治理以往核试验造成的铀污染,还有可能帮助应对类似日本核电站的事故。

1.为什么说地杆菌是细菌家族的杰出成员?请具体说明。(2分)

2. 联系上下文,请你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和作用。(4分)

(1)这些只有千分之一毫米长的清洁工挥舞着细长的“毛发”,能把溶解在水里的铀清除掉。

(2)请细菌来清除核污染,不仅可用于治理以往核试验造成的铀污染,还有可能帮助应对类似日本核电站的事故。

3.文中第④段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3分)      

4. 人们一般认为,细菌对人体是有害的,往外谈“菌”色变。读了本文,你对细菌及其作用有了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晏元献⑴公为童生⑵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⑶。适值帝御试进士⑷,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⑸,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⑹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⑺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⑻,各为燕巢⑼,以至市楼酒肆⑽,往往皆供帐⑾为游息之地。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宫中批除⑿晏殊,执政莫知所因,次日复进⒀,上谕之曰:“近闻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⒁,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⒂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⒃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⒄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卷九)

【注】⑴晏元献:即晏殊。⑵童生:科举考试中获得秀才资格的考生。⑶阙下:此指朝廷。⑷御试进士:由皇帝亲自主考的科举制度。⑸赋:此指诗词。⑹为馆职:在文史馆任职。⑺燕:同“宴”。⑻士大夫:泛指大小官员。⑼燕巢:指固定的游乐地点。⑽肆:店铺。⑾帐:帐帷、帐幕。⑿除:授官。⒀复进:再次请示(皇上)。⒁得对:有了面圣的机会。⒂质野:朴实。⒃须:会。⒄眷:器重。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值帝御试进士                 

往往皆供为游息之地              

⑶公受命                       

⑷上益其诚实                     

2.下列各组划线字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   )(3分)

A.张文节荐之朝廷苛政猛虎也(《捕蛇者说》)

B.至市楼酒肆醒能述文者(《醉翁亭记》)

C.往往皆供帐为游息地然足下卜鬼乎(《陈涉世家》)

D.上益嘉诚实得船,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⑴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⑶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4.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晏殊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语句解说。(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