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晴 (4分)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根据诗中的具体意象,说说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2分)
2.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有关诗句作简要分析。(2分)
眼界与读书(12分)
赵 畅
⑴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⑵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⑶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⑷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⑸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⑹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第⑵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第⑷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4分)
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16分)
查一路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把整条的鱼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敞开来的时侯,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做作业;二姐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撮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汽。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
⑥鱼熟了,母亲只吃鱼汤泡饭。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在我们茫然的眼神里走出异香氤氲的房间。
⑦寒冷跟随着温暖的小碗,跟随着母亲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的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
⑧同样是一个冬天的夜晚,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的时刻是那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⑨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但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⑩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选自《读者》,有删节)
1.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歌唱”指的是什么?题目表达了哪些感情?(4分)
2.理解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4分)
(1)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
(2)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3.第③段中写到:“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这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请分析它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2分)
4.第④段写了孩子们的表现,请分析他们此刻各自的心理活动。(3分)
(1)大姐:
(2)二姐:
(3)我和妹妹:
5.结尾写到:“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这句话含义深刻,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3分)
解释下列划线的文言字词。(6分)
1.不蔓不枝( )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3.珠可历历数也( )
4.选贤与能( )
5.沉鳞竞跃( )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作文(50分)
物质上的珍藏,给人一种踏实感;精神上的珍藏,给人一种甜蜜感。美丽的、美好的,可以珍藏;真挚的、真诚的,可以珍藏。最温馨的珍藏是回忆,最难忘的珍藏是真情。
请以“珍藏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先补充完整题目;
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阅读《饭托》一文,完成小题。(13分)
饭 托 宗学哲
①年初我买了辆二手车,虽然只是一个好摩托车的价钱,但我还是拿它当宝贝一样看待,上路怕碰了,停车怕丢了。对了,最让我放心不下的就是停车的问题,宿舍的院子太小根本停不下,放停车场吧,离得太远不说,每月还要支付一笔不菲的停车费。实在没辙,只好四处打游击,今天放在宿舍区的马路边,明天放到路口的小广场……
②后来,我们门口开了一家饭店,饭店前那个空荡荡的停车场确实让人眼馋。
③有一次去车站接一个远方来的亲戚,之后便直接到这家饭店吃饭。因为是在这里消费,饭后我故意没把车开走,心安理得地让“爱车”在这个有保安看守的停车场过了一夜。
④第二天,从报纸上得知交警要对“乱停乱放”进行集中治理,发现违规车辆一律拖走。下班后,我只好开车寻找安全的停车点,可兜了半天圈仍一无所获,只好硬着头皮又来到饭店。因为这次不是来吃饭,便有点心虚,把车停好后做有事状,一边看手机一边往外走,你还别说,这样竟然轻松蒙混过关了。我当时暗暗高兴:以后这里就是我的“免费停车场”了。
⑤次日我故伎重演,可锁好车刚要走,便被保安叫住:“先生,请你稍等一下。”接着递上一个本子:“请您在这上面签个字。”我以为保安发现了我“蹭停”的小伎俩,要进行罚款,便解释说:“我今天不在这里吃饭,只是和朋友约好了在这儿汇合……”
⑥“知道你不会在这儿吃饭,我记住你的车号了。”保安说着又掏出10元钱:“我们老板有交待,为回报顾客,凡是在这里停车的,每辆车发10元的茶水费。”
⑦如此“回报顾客”让我满头雾水。签字接过钱,顿生无功受禄的羞愧之感。不过仔细一想,管他是怎么回报顾客呢,给钱总比罚款强。后来,我到这个饭店停车已经成了习惯,并且还本着有福大家享的原则。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同住一个楼的老张、老李和小刘。他们三人闻听此讯也如同发现新大陆一般,一下班便抢着把车停到饭店前,生怕去晚了停不上。
⑧饭店的顾客渐渐多了起来。门前经常车满为患。
⑨有一天,我们四人还有几个经常领“茶水费”的司机去停车,保安却突然不让我们停了。他说因为最近来吃饭的顾客太多。送“茶水费”的优惠活动已经停止,并且没有提前定餐一律不准停车了。
⑩好好的怎么说停就停了呢?我们几个琢磨了半天。终于悟出了其中的奥秘: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时代文学》)
1.通读全文,在文章结尾段横线处填写合适的内容。(2分)
2.文中作者在饭店门口停车时态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请根据内容将空白处补充完整。(3分)
心虚→( )→满头雾水→( )→( )→疑惑→恍然大悟
3.本文语言俏皮幽默,用词灵活生动,试从文中选择一处进行分析。(3分)
4.“饭托”是一个生造词,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用简洁的语言解释它在文中的意思。(2分)
5.本文如果把题目改成“停车”好不好?为什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