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zhé)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wèi)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dài)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注释:遗(wèi):赠送    殆尽:几乎全部烧光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2分)

则耕于田间(               )   ②竟年如(           )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2分)

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3.“乡里咸称其善”的原因是                                                       

                                                      (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4.选文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1)白天     (2)这样 2.偶然有没有衣服的人,刘氏把自己的衣服送给他。 3.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4.要善待他人,要乐于助人,善有善报,与人为善。 【解析】 1.试题分析:“昼”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一致。“是”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字,一般为代词用法,放到语境中解释为“这样”。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卖油翁》,完成题。(9分)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划四处)。(2分)

以 钱 覆 其 口,徐 以 杓 酌 油 沥 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2分)

(1)但微之(           )

(2)之,久而不去(          )

3.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我酌油知之宁可急相弃邪?           B.康肃笑而遣卒辇而致

C.钱孔入,而钱不湿三峡七百里中       D.康肃笑遣之有寄千金无券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取一葫芦置于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用一个成语概括)(1分)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文言诗文默写填空。(13分)

1.水何澹澹,                  

2.曲径通幽处,                 

3.                   ,自缘身在最高层。

4.                 ,随风直到夜郎西。

5.故渔者歌曰:“                         ,                         !”

6.                         ,寒光照铁衣。

7.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8.《〈论语〉六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9.《望岳》中表现作者勇于登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填空。(3分)

我又搬到外祖父那里。“怎么啦,小强盗?”他用手敲着桌子,迎面对我说,

“现在我不养你了,让外祖母养你吧!”“让我养,我就养,”外祖母说,“你以为是个什么

了不起的难题吗?”“那你就养好了!”外祖父大叫一声,但是马上又安静下来,对我解释

道:“我和她完全各过各的了,如今我们样样都是分开的……”

1.以上文段出自高尔基的小说《             》,文中被称为“小强盗”的是小说主人公

       (2分)

2.小说中的外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作文(40分)

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道,按要求作文。

题一:请以“__________之后”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生活离不开理想;人生离不开梦想;科学离不开幻想。面对遍野的绿色,你会想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面对滚滚东逝的流水,你可能会想到飞逝的光阴……

请以“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3)书写工整规范。(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9分)

吴继慧

①吃完中午饭,儿子围着一个装满土的空花瓶转了好几圈,我很奇怪,问他干什么。他说:“妈妈,我好久以前吃的龙眼籽埋进去了怎么还不发芽呢?我一听,乐了。怪不得他天天站在花盆前看,原来是等自己埋下的果核发芽呀!为了不让他失望,我哄他说: “还没到时间呢,过一段它就发芽。”儿予听了我的话后高兴地说: “真的吗?那我过会再来看。”说完蹦蹦跳跳地跑出去了。 

②看着儿子快乐的背影,我却陷入了深思中。

③小时候,我也经常埋果核,但没有一次看见从埋果核的小坑里冒出所期望的豆芽瓣来。那时大人们也是像现在我安慰儿子一样安慰我。现在想起来,大人们安慰的话颇有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意思。那时我对大人们的话深信不疑,总以为埋下的果核一定会发芽的。而历经几十年的风雨之后我明白了人生并非任何时候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④不是吗?就像小时候埋果核一样,埋下果核,每天给它浇水,充满希望地等待着,它却不发芽。你真诚地推心置腹地将自己的知心话毫无保留地对朋友倾诉,只为一份肝胆相照的友情,却没想到他背弃了你;你认认真真、辛苦卖力地工作,却一直得不到领导的重用,才华难以施展;你埋下一粒充满希望的种子,它却在生活的泥土中慢慢腐烂成尘。人的一生中竞有这样许许多多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就像许多花开后,没有结果一样。

⑤那么,我们就应该放弃希望,放弃努力吗?

⑥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只是花的属性不同。有许多花开后即挂满了又香又甜让人眼馋、嘴里流口水的果实,有许多花开后结的是又苦又涩的果实,而有许多花只是绚丽地开放,却没能留下一粒果实。大自然中没有果实的花不计其数。可是没有果实一点也不妨碍它的美丽。玫瑰无果,却能代表爱情:梅花无果,却能在寒霜中傲然绽放,为寒冬增添一份美丽的色彩,又给寒冬的空气增添一份芳香;牡丹无果,却一点也不影响它艳压群芳、独占花魁,名扬天下;月季无果,却依然月月为人们带来美丽而被人们喜爱地誉为“花中皇后”…太多太多无果的花朵,虽然明知无果却依然不遗余力地绽放着,为世界增添一份又一份的多彩多姿。

⑦人生的奋斗过程,恰如花开的过程。结不结果,结什么样的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能被人们接受的并非只有那些可以结满香甜果实的花,有的果实虽丑陋却可入药治病。只要努力地绽放自已的花朵,开放过就不算白来世上一遭,怕的是在还没有开放时就不努力地汲取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不经受阳光的照耀和风雨的考验就枯萎。一个希望破灭了,我们还可以有下一个希望,总有一个希望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来。只要努力过,只要真心地付出过,只要不畏艰辛地奋斗过,只要尽全力地绽放自己的花蕾,总能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些色彩的。

1.开头细致描写儿子期待果核发芽的故事有怎样的作用?(2分)

-----------------------------------------------------------------

2.“人生的奋斗过程,恰如花开的过程。”该怎样理解这句话?(3分)

-------------------------------------------------------------------

3.选文告诉你怎样的道理?(2分)请用简练的语言谈谈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怎么做。(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