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鼓琴吊丧 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鼓琴吊丧

 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世说新语·伤逝》)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顾彦先平生好琴          (            )

(2)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      (            )

(3)不胜其恸                (            )

(4)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顾彦先颇复赏此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张季鹰的悲痛之情?请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体会张季鹰说“顾彦先颇复赏此不”这句话时的心情吗?说说你的体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弹琴 (2)把 (3)能承担、能承受。这里是抑制、控制 (4)持、握 2.(1)顾彦先(顾荣)生前喜欢弹琴,去世后,家人就把琴放在灵床上。(2)顾彦先还能欣赏这些曲子吗? 3.不胜其恸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4.悲痛之极,对逝者的哀悼。表现了张季鹰和顾彦先友谊深厚,知己去世,因恸忘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时,一定要注意结合我们平时课内所学:“琴”是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弹琴的意思;“胜”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高处不胜寒”中学过,是能承担、能承受的意思,但是,在这语境中是抑制、控制的意思;“执”与“执子之手”的意思一样,是握的意思。 考点:考查学生解释课外文言实词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琴俱亡》这篇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不是矛盾?请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琴不调”原因可能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作文(55分)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④不得抄袭。

(1)在鲁迅先生眼中,“百草园”是永远的最美,他那样动情:“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在你的生活中,也一定感受过这样的永恒;那段日子,一定盛满了……请以“永远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请把题目补充完整。

(2)阅读下面这段话,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阿达尔切夫说过:“生活如同一根燃烧的火柴,当你四处巡视并确定自己的位置时,它已经燃烧完了。”

不要做涧底静止的石子,任时光如水自梦里流泻而过;不要做空中游移的白云,让浮萍留下一点浅波碧痕。要做就做那奔腾千里的河,云蒸霞蔚,汇吐聚纳,日夜向着大海进发;要做就做那永不停息的风,一季有一季的着色,一程有一程的领略;要做就做那参天直立的树,根深深地扎进黑暗的泥土,枝高高地伸进光明的苍穹,一树繁花,一树硕果,每片叶子都是一首歌。

 

查看答案

仔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20分)

淡之美(有删改)

①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②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③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④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⑤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境界,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惟恐不突出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⑥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⑦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有一种土耳其款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酽黑如漆,饮在口中,苦香无比,杯小如豆,只一口,能使饮者彻夜不眠,不觉东方之既白。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

⑧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⑨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和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⑩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    ),自如而不(    ),审慎而不(    ),恬淡而不(    ),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为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或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斗,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弛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不亦乐乎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2.第⑩段中括号内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3分)

A.急趋 窘迫 狷躁 凡庸

B.急趋 狷躁 窘迫 凡庸

C.窘迫 狷躁 凡庸 急趋

D.窘迫 凡庸 急趋 狷躁

3.请分析第⑦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和作用。(4分)

4.第⑧段中作者说“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除本文提到的事例外,请为他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使这句话更具有说服力。(3分)

5.有人评价本文,认为作者充分展示了“淡美”的精髓,而又不失之偏颇,请你从文中举出两个“不失之偏颇”的例子,并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题目。(20分)

分析题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回答的是班长,他是公认的好学生,成绩好,口才好,模样好,没啥不好的地方。班长说:“因为这个男人是人贩子,用这种方法抢孩子,他接过孩子,马上就会拔腿而逃。”

老师笑笑,点点头。

第二个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辞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调皮鬼摇头晃脑地说:“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 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给出的答案。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选项是   (   ) (3分)

A.本文主要围绕着一道分析题展开情节,突出了当今社会的教育、道德及社会风气等存在的问题。

B.四位同学对“分析题”的分析回答反映了他们都是一些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生活的人

C.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学生的“大笑”,这既反映了同学们对两次回答的认可,又在结构上前后照应。

D.年轻老师与他的学生对分析题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令学生们沮丧、气愤,因此教室里一片大乱。

2.小说两次出现学生的“大笑”,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

3.回答问题的学生具有共同的优点,也暴露出同样的不足,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5分)

4.小说的题目“分析题”,朴实无华,却又内涵丰富,请谈谈对这个题目含义的理解(3分)

5.请揣摩结尾处老校长流泪的原因,然后结合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