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事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事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注释】阁:通“搁”,停止。

1.  题目“书事”应作何理解?(2分)

2. 诗歌前两句把我们带入了怎样的情境氛围?(2分)

3.这首小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欲上人衣来”更是神来之笔,请简要赏析。(2分)

 

1.示例:书写诗人眼前的事物(或发生的事情)。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2.示例:清新宁静    优美恬淡 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3.示例: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写出了苍苔长势之盛,绿意之浓,巧妙表达了诗人闲适惬意的心情。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书”是“写”的意思;“事”是“事情”的意思;从诗句内容上可分析出:“书事”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标题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6分)

九年级某班组织开展了“感受身边的幸福”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面活动任务。

1.为本次活动写几句富有文采的开场白。(4分)(50字以内)

2.为某同学从网上搜集的两张图片各取一个新颖别致的标题。(2分)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图一:                         

图二:                         

 

查看答案

一场突然而至的沙暴,让一位独自穿行大漠的旅者迷失了方向,更可怕的是装干粮和水的背包都不见了。翻遍所有的衣袋,他只找到一个泛青的苹果。  

“哦,我还有一个苹果。”他惊喜地喊道。他攥着那个苹果,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大漠里寻找着出路。整整一个昼夜过去了,他仍未走出空旷的大漠,饥饿、干渴、疲惫却一起涌上来,望着茫茫无际的沙海,有好几次他都觉得自己快要支持不住了,可是看一眼手里的青苹果,他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又添了些许力量。

三天以后,他终于走出了大漠。那个他始终未曾咬过一口的青苹果,已干巴得不成样子了。  

要求:①请结合上面这个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字数500字以上;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查看答案

工夫常负无心人

“工夫不负有心人”,几乎成了公认的真理。不知有多少文人做到“功到垂成”、“攻不十,不易器”。其实,对于古人这句话,只谈“工夫”,不谈“有心”,只谈了真理的一半,人世间,“工夫常负无心人”的事比“工夫不负有心人”的事,甚至还要多。  

工夫重要,有心无心更重要。传说车和船都是黄帝发明的。我们的这位老祖宗,看见有一种叫“浮蓬”的草,秋后干枯以后,风一吹,在地上滚来滚去,于是发明了车;看见枯木在水面上漂,于是发明了船,而看到浮蓬滚来滚去,看到枯木漂到水上的,何止黄帝一人?为什么发明车船的“专利”属于黄帝?关键就是黄帝是个“有心”人,有人说,黄帝是人民群众的象征,发明车船的是人民群众,即便如此,人民群众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也是那些有心的人。  

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牛顿是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奠基人,牛顿小时候躺在苹果树下,看见苹果掉下来,于是提出疑问:“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不向天空飞去呢?”多么简单的问题,看到这种现象,并非牛顿始,为什么别人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看来别人都没有像牛顿那样是个有心人。 

被人称为药圣的李时珍,怎么写出了《本草纲目》这部伟大著作?一因为他是个祖传医生,从父亲手里接过药箱,二因为他是有心人。他看到有个同行给一个癫狂病人开了一服药,其中有一味叫“防葵”,病人吃了很快就死了。另一个同行给身体虚弱的病人用了一味补药叫“黄精”,病人也死了,按古书记载,这些药本来都是不错的,李时珍经过研究,发现人们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弄混了,而狼毒和钩吻都是极毒的药,于是决定修订药典。那两位用药致人死命的同行都没有想到这点。看来他俩都不像李时珍那样有心。  

“工夫常负无心人”,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吧!这样或许可以减少一些劳民伤财的无效劳动,或许可以使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家成倍成倍地增加起来。每个人都应该问自己:是不是有心人? 

1.这篇文章列举了三个事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2分):     

2.本文提倡做“有心”人,请你用概括的语言写出这种人有什么特点? (2分)      

3.第二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本文的写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5.请联系现实生活举出一个“工夫不负有心人”的事例。 (2分)

 

查看答案

世上最好的地方

冯雪梅

①母亲总说,这世上最好的地方就是家。我不这么想。

②最早的时候,我的家在大院中,里外两间的平房里。那个城市对于我的父母而言曾经很陌生。他们一无所有,就那么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开始营建一个家。我记得小院里的槐花香,记得在大树下跳皮筋时唱的儿歌,记得母亲在公用的自来水龙头下洗一大盆的衣服,父亲在家门前的空地上刨木板做家具。那时候我对家的理解就是小院里那间挂着竹帘的小屋——院子里的房子都是相同的结构,唯一不同的是各家挂在门口的竹帘。父亲把买来的竹帘细细打磨光滑,以免扎着人,母亲用旧的格子布将竹帘的边细细缝了,既好看又耐用。父亲是那种闲不住的人,就那两间小平房,也被他动着脑筋规划过——家具都是比着屋的尺寸做的。我实在不知道父亲如何有这样的手艺,只是觉得天底下没有他做不了的事儿。原先屋里的地上铺着砖,父亲弄了水泥来,将地重铺了一遍。那在全院是独一无二的。那个夏天里,我最得意的事就是在地上铺了席子,摆上跳棋,然后请同伴来玩,并让他们参观我带着书架的小床。

③我一直认为我的家是最好的家,直到有一天,我去了同学住在高楼里的家。当我站在阳台上看着都市的车水马龙,看着远处暗红的云彩和一点点落下去的夕阳,突然觉得我的家和这里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我的愿望不再是躺在水泥地板上看小说,而是在高楼的阳台上支一张椅子,看风景。

④这样怀想了许久,我的家就真的到了高楼上。楼房建造的那段日子,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跑去看,然后想象着阳台的位置和摆一把什么样的椅子在阳台上。家搬进高楼的那天,我几乎在阳台上站了一下午。我不仅有了可以看夕阳的阳台,还有了自己的一间小屋。家真的不一样了。当我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悠然自得地看着楼下的人群和远远的树影时,觉得再也没有比家更好的地方。初夏的黄昏,风轻轻吹着,天气好极了,能见着远远的一抹青山。

⑤那一抹青山让我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幻想。那应该是秦岭的一点影子吧,山这边的景色我知道,山那边呢,是什么模样?由此而来,想象也一天一天地扩大,这种不着边际的幻想终于使得我离开家去了他乡,因为我重新觉得有比家更好的地方。

⑥我在江南江北穿行了几年之后,找到一个停留的地方,开始自己的生活——与我的家,我的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我挑选明快的装饰布,让屋里的色调一致,而不是像母亲那样计算哪一种布做窗帘更耐用或是哪一种床单的价格更实惠;我打掉屋的墙让客厅适应我喜欢的家具,而不是比着屋子的大小买家具;我找小时工做家务忘记了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家训;我甚至不开伙今天肯德基明天麦当劳。我按着自己的想象构建着自己的生活和幸福。

⑦突然有一天,当我在西餐桌上舞刀弄叉对付意大利通心粉的时候,猛地记起父亲说的一句话:还是自家的手擀面好吃。母亲的笑和家的影子就在不知不觉中到了眼前。

⑧隔着电话线,听母亲的乡音。北方的冬日,阴着天,风很冷。暖暖地母亲在问:过年回家吗?

⑨冬天的晚上,我回到了家乡的城市。车晚点了,当我远远地看到家时,长长地出了口气。天晚了,楼梯的灯都熄了,走到家所在的那层楼,却见那盏灯亮着。猛然间明白,我只是飘在天上的风筝,线牵在家的手里。

⑩这世上最华丽的地方也许不是家,但他永远是一个最好的归处,是牵扯不断的惦念和牵挂,是在不知不觉中渗入的生命的一部分。

⑾家是那盏燃起的灯光,为着行色匆匆、漂泊的脚步。

1.第②自然段作者幼年在大院中生活情景有何特点?详写这一段情景有何作用?(4分)

2.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3分)

我只是飘在天上的风筝,线牵在家的手里。

3.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作者对家的感受也有变化。请概括其心理变化过程。(4分)

4.作者认为“世上最好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通读全文扼要作答。(3分)

 

查看答案

《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开篇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鱼和熊掌的事”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