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①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有很多可以放弃的东西,但万万不可轻言放弃的是:努力。...

①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有很多可以放弃的东西,但万万不可轻言放弃的是:努力。

②你是否知道鲮鱼和鲦鱼的习性?鲮鱼喜欢吃鲦鱼,鲦鱼总是躲避鲮鱼,有人曾经用这两种鱼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者用玻璃板把一个水池隔成两半,把一条鲮鱼和一条鲦鱼分别放在玻璃隔板的两侧,开始时,鲮鱼要吃鲦鱼,飞快地向鲦鱼游去,可每次都撞在玻璃板上,游不过去。过了一会儿工夫,鲮鱼放弃了努力,不再向鲦鱼那边游去。更有趣的是,当实验者将玻璃板抽出来之后,鲮鱼也不再尝试去吃鲦鱼了!鲮鱼失去了吃掉鲦鱼的信心,放弃了已经可以达到目的的努力。

③其实,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有时也会犯鲮鱼那样的错误。记得4分钟跑完1英里的故事吧?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1英里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们曾让狮子追赶奔跑者,也曾喝过真正的老虎奶,但是都没实现目标。于是,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断言:人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路程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骨骼结构不对头,肺活量不够大,风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实在很多很多。

④然而,有一个人首先开创了4分钟跑完1英里的纪录,证明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断言都错了。这个人就是罗杰?班尼斯特。更令人惊叹的是,一马当先竟引来了万马奔腾。在此之后的一年里,又有300名运动员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

⑤训练技术并没有重大突破,人类的骨骼结构也没有大的改变,数十年前被认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今天变成了现实?是因为有人没有放弃努力,是因为有了榜样的力量。

⑥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路上,有时候障碍的确存在,甚至很多;但有时候障碍已经消失,或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克服,可我们还误认为障碍仍然存在,不可逾越。可以说,有好多障碍并不是存在于外界,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⑦几乎每个胜利者,都曾经是个失败者。胜利者与失败者的重要区别是:胜利者屡败屡战,决不轻易放弃努力;失败者偶遇挫折,却很快放弃了努力。

⑧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道河,那道河叫放弃。

⑨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座桥,那座桥叫努力。 

1.请用文章的观点为本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8个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章②—④段,回答问题。(6分)

(1)文章举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论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事例是否可以删去一个?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章第⑥段画线句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障碍是客观存在的,能不能逾越障碍,首先要看自己是不是去努力逾越。

B.我们心里认为有障碍,障碍就存在;只要我们心里认为没有障碍,障碍自然就没有了。

C.有些障碍其实并不存在,但是我们因为害怕而放弃了,成功的希望就没有了。

D.人们常常会被一些假象所迷惑,受自身心理因素的干扰而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4.请你说说文章以⑧⑨两段作结尾有哪些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诗句中,最适合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选项是:(  )(3分)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涛沙》

 

1.不可放弃 努力(每个关键词1分,两个关键词都答到但不简洁扣1分) 2. (1) 鲮鱼不吃鲦鱼;罗杰?班尼斯特开创了4分钟跑完1英里的纪录。(2)答案示例:不能删去,两个事例构成正反对比论证,更具说服力。 3. B 4.内容上: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比喻论证),通俗易懂地证明了不放弃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增强观点的感染力;结构上:篇末点题,强化中心。 5. D 【解析】 1.试题分析:本文的标题围绕“努力”“不放弃”这些关键词来拟题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为议论文拟写标题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镜 (宋)沈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③,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一样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注】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1.给【甲文】中划线句子划分节奏。 (三处)(3分)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2.下列加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收人面初下,群臣进谏。           B.了了分明勾画了了

C.又他家所藏才美不外                D.文画铭字无纤者渔人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人制镜,能收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制造的透光镜,能透射背面的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___________(用一个词语概括)。(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题。(6分)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1.《小池》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对象都一样,但写法各有不同,请概括这两首诗在写法上主要的不同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池》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描写的是荷花,但写的是不同生长期的荷花,请作简要概括,然后指出各自的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4分)

“当洞门被打开的时候,洞里暗淡的光线映出一副凄惨的景象,A直挺地躺在地上死了。他的脸紧紧地贴着门缝,那双渴望的眼睛好像直到最后一刻还盯着外面的世界。汤姆深有感触,因为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他知道这个可怜虫遭了多少罪。”

这段话出自名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段话中描写的人物A 是 谁?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每空一分)(9分)

1.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  __ ____。

2.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  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秋水共长天一色。

4.面对宦海浮沉,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通过“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显示了他豁达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念。

5.徜徉在古诗词的百花园,我们可以随岑参去领略“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 ”的塞北奇观;可以与范仲淹并立岳阳楼头感悟“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

6.四川雅安地震灾情牵动了亿万华夏儿女的心,请你从背诵过的名言名句中选择连续的两句来激励那些灾区的人们: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填写汉字。(4分)

每一朵鲜花都因为拥有一方净土,才会如此五彩斑lán;每一羽白鸽都因为拥有一片碧空,才会如此自由自在;每一颗童心都因为拥有一个明净单纯的网络环境,才会如此朝气péng勃、幸福àng然。我们盼望着能够在干净的互联网上自由自在地驰chěng,我们盼望着能领略到窗明几净的网络新时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