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 A.《天上...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

A.《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诗人、学者。他的诗充满奇妙的想像和丰富的联想,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

B.《关雎》《蒹葭》都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又称“诗三百”。《诗经》按体制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C.《海燕》一文作者是高尔基,《白杨礼赞》一文作者是茅盾。这两篇散文都运用了象征手法,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者,白杨树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D.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C 【解析】 试题分析:《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基本常识及主要内人物及其性格的把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每天上午两节课下,邗江中学的6000余名莘莘学子便会齐聚操场,参加课间大跑操活动。

B.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犯罪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C.扬州东花园的蔬菜批发市场每天门庭若市,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着购买各种新鲜蔬菜。

D.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不应该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

A.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融合、创新、交流的过程。

B.刚刚发生的美国波士顿炸弹袭击事件再一次警醒人们,反恐一定要下苦功夫不可。

C.禽流感病毒正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我们能否战胜它,关键得看我们每一个人应对的态度。

D.在网络的轮番炒作下,使“正能量”这个词迅速走红,一时成为了2012年的网络热词。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蓦地mò氤氲 yūn龌龊 chù半身不遂suí

B.迸溅bèng笑靥yè粗犷guǎng玲珑剔透tī

C.归省xǐng殷红yīn腼腆tiǎn叱咤风云 zhà

D.卷帙zhì摒弃bìng诘责jié潜滋暗长qiǎn

 

查看答案

同学们,在你的成长岁月里,亲人的呵护,让你感受到家庭生活的幸福;老师同学

的关爱,让你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幸福;陌生人的帮助,让你感受到社会大集体的幸福……请

以“幸福地成长”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查看答案

隔壁的父亲

周海亮

①父亲敲门的时候,我正接着一个电话。电话是朋友打来的,约我中午小酌。我从父亲手里接过一个很大的纸箱,下巴上还夹着叽哩呱啦的电话。

②父亲寻一双最旧的拖鞋换上,问:“要出去?”

③我说:“朋友约吃中饭。不过,不着急。”我打开纸箱,里面塞满烙得金黄的发面烧饼。

④我这才想起,又到七月七了。我们这里有这样的风俗:七月七,烙花吃。花,即发面烧饼。以前在老家,每逢这一天,心灵手巧的母亲都会烙出满锅金灿灿、香喷喷的烧饼。我搬进城里住以后,母亲便将烙烧饼的时间提前几天,然后打发父亲把烧饼送到城里。我不回家取的理由很简单:没时间,尽管老家距城市不过两小时车程。

⑤和父亲喝了一会儿茶,电话再一次响起。我跟父亲说:“要不一起过去?”父亲吃了一惊,说:“这怎么行?我一个乡下人,怎好跟你的文化界朋友吃饭?”我说:“那有什么?正好把您介绍给他们。”父亲一听更慌了,说:“不去不去,那样不仅我会拘束,你的朋友们也会拘束。”我说:“难道您来一趟,连顿饭也不吃?”父亲说:“没事没事,回乡下吃,赶趟儿。”我说:“干脆这样,我下厨,咱俩在家里做点吃的算了,我这就打电话跟他们说。”    

⑥父亲急忙将我阻拦。他说:“做人得讲诚信,答应人家的事情 ,再失约,多不礼貌……你去吃饭,我正好回乡下——乡下好多事呢。”我说:“您如果真不去的话,我也不去了……当爹的进城给儿子送烧饼,儿子却没管饭,等我回村,别人还不把我骂死?”

⑦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与父亲达成协议——偷偷在那个酒店另开一个只属于我和父亲的小包间,但父亲路上还是不停地嘱咐我别点菜,就要两盘水饺就行了——一人一盘,聊聊天,多好。小包间正好被安排在朋友请客的大包厢的隔壁,我没敢惊动朋友,悄悄帮父亲点好菜,又对父亲说:“等菜上来,您慢点吃,我去那边稍坐片刻,马上回来。”父亲说:“那你快点儿啊!还有,千万别说你爹就在隔壁啊!”我笑了,父亲与刚刚进城时的我一样拘谨。

⑧宴席开始了。我念着隔壁的父亲,说:“我先敬大伙儿一杯,敬完我得失陪一会儿,有点事。”朋友说:“还没轮到你敬酒呢!……今天又没什么事,咱一醉方休。”我说: “可是我真有事。”朋友说:“给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就放你走。”我笑笑:“我爹在隔壁。”

⑨满桌人全愣了。

⑩我说:“今天我爹进城给我送烧饼,我把他硬拉过来,让他过来坐,他死活不肯。现在他一个人在隔壁,我想过去陪他一会儿。”

朋友们长吁短叹,说:“你爹白养你这个儿子了。在隔壁给他弄个单号?虐待他?你愣着干什么,快请他过来啊!”

我说:“他肯定不会过来。如果你们不想让他拘束让他难堪,就千万不要拉他过来。”

朋友说:“那我们现在过去敬杯酒,这不过分吧?”

我说:“这挺好。不过你们要是真想敬他一杯酒的话,就一起过去。千万不要一个一个地敬啊!他喝不了多少……”

朋友们全体离桌,奔赴隔壁。然而推开门我就愣住了,房间里只剩一个埋头拖地板的服务员。我问:“刚才那位老人呢?”服务员说:“早走啦!你点的菜,也都被他退啦!不过他还是打包带走了一盘水饺,说是想给乡下的老伴尝尝城里的水饺。”

父亲进城一趟,送我五十六个烧饼、一兜大蒜、一兜土豆、一兜菜豆、一兜韭菜、两个丝瓜、八个南瓜,然后,在一个小包厢里独坐一会儿,再然后,饿着肚子回家。而他的儿子,却在隔壁与一群朋友吹牛扯皮……

我端起酒杯,对大家说:“咱们敬我父亲一杯吧!”大家热烈响应,一起干了那杯酒。

然而我的父亲,既不会看到,更不会知道。此时他正坐在开往乡下的公共汽车上,怀里抱着一个装了城里水饺的饭盒。                          (选自《意林》,有删改)

1.父亲最终同意和“我”去那个酒店另开个小包间吃饭,但当“我”带朋友去敬酒

时,父亲为什么走了?(4分)

                                                                           

2.文章在开头写父亲给“我”送烧饼,在倒数第二段又写“父亲进城一趟,送我五

十六个烧饼……”这样写是否多余?请简述理由。(3分)

                                                                           

3.文章的第④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4.文章的结尾给人意犹未尽之感。请你揣摩父亲此时的心理活动。(3分)

                                                                        

5.下面【甲】【乙】两个片段都是写的父亲,试从描写方法和性格特征两方面分析

这两个片段的异同。(6分)

【甲】和父亲喝了一会儿茶,电话再一次响起。我跟父亲说:“要不一起过去?”父亲吃了一惊,说:“这怎么行?我一个乡下人,怎好跟你的文化界朋友吃饭?”我说:“那有什么正好把您介绍给他们。”父亲一听更慌了,说:“不去不去,那样不仅我会拘束,你的朋友们也会拘束。”我说:“难道您来一趟,连顿饭也不吃?”父亲说:“没事没事,回乡下吃,赶趟儿。” (节选自周海亮的《隔壁的父亲》)

【乙】(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著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节选自朱自清的《背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