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文中敌论点是什么?敌论据是什么?(2分)

敌论点:                                                                        

敌论据:                                                                        

                                                                               

2.作者批驳论敌的论点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这个论点是什么?能证明作者论点的论据是什么?(2分)

论点:                                                                          

论据:                                                                          

                                                                               

3.“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2分)

                                                                               

                                                                               

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1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2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句中两处加横线词语的含义是什么?(2分)

中国人(1):                                                                               

中国人(2):                                                                                

5.第⑨段中,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文中“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分别指的是什么?(3分)

                                                                               

                                                                               

                                                                               

6.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0.5分) 敌论据:①总自夸地大物博。 ②只希望着国联。③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一点0.5分) 2.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1分) 论据: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1分) 3.“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救亡。 4.第一个“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1分)第二个“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1分) 5.(1)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1分) (2)有骨气、有自信力的中坚力量,就是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1分) 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1分) 6.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1分)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1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文章第1、2段作者通过列举一些事实论断,最后得出敌论点,“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及论据的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词填空。

1.                            ,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

2.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3.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

A.看到您老95岁高龄还这样硬朗,我们从心里高兴,祝您长命百岁。

B.今天是您的生日,妈妈,女儿祝您青春永驻,永远漂亮。

C.大家既然欢迎我表演一个节目,我就不怕献丑了,唱一支歌吧 。

D.小芳,一次考试失败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振作精神,胜利终归是你的。

 

查看答案

下列人物与情节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B.孙悟空——大闹天宫

C.格列佛——开导“星期五”

D.诸葛亮 ——草船借箭

 

查看答案

对下列诗句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关雎》和《蒹葭》都选自于《诗经》,两诗都是优秀的爱情诗。风格上,《关雎》篇热烈而奔放,《蒹葭》篇含蓄而缠绵。

B.《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了艰辛的军旅生活。“传”、“照”两字描绘出战地的严冷苦寒,渲染了战斗的悲壮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坚毅顽强的性格。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了春风吹来后塞外梨花在雪中盛开的景象。

D.“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争渡,争渡”的反复,表现了主人公快速划桨的急切神态。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修辞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设问)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比喻)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对偶)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拟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