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家长无意间给孩子种下的好逸恶劳的种子,那么收...

下列句子中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家长无意间给孩子种下的好逸恶劳的种子,那么收获的肯定是因好逸恶劳所带来的恶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嘛。

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学习也是一样的,要撑握好科学文化知识,需要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

C.他父亲是个很老实本分的人,谁想到他竟那么奸诈狡猾,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虽然长跑成绩不强,但你的篮球打得最棒,所以不要妄自菲薄啊。

 

C 【解析】 试题分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指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此词是褒义词,与句子的语境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俗语的理解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要求作文。

回首岁月,品味生活,童年的快乐多了一份色彩,妈妈的唠叨多了一份温馨,老师的批评多了一份关爱……这一切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

请以“        伴我行”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用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⑴这是个不大的小镇。中午的街道寂寥无人。树叶都打着卷,暗淡而倦怠地耷拉着。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未感觉到,就消逝在热气中了。

⑵店铺的男人不禁有些困乏,趴在柜台上打起盹儿来。朦胧中,他被一阵声音惊醒。靠门的地方,一个年轻人正向里边探头探脑地张望着。他正要问些什么,年轻人突然又退了出去。他警惕地四下打量了一下自己的铺面,发现并无异样。他正要继续打盹,年轻人又探头进来。

⑶“你要买点什么?”他不失时机地问。

⑷“我,我……”年轻人有些慌乱,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他觉得事情有些蹊跷,就仔细打量起这个年轻人:除了满身的疲惫和蓬乱的头发外,穿戴还算整齐;最显眼的,是他背后的那把古琴,颜色红红的,像一簇火焰在燃烧。

⑸“你到底有什么事?”这次问话时,他故意让自己的语气变得耐心些。

⑹“我,我是个学生,要参加来年高考,考试之前,我想去市里师范学校找个老师辅导辅导……”

七年级语文   第3页   共8页

男人很机敏:“那你是问去市里的路吧?”

⑺“不,不,我不是……我父亲老早就去世了,母亲养我已经很吃力了,我想,我想为你弹支曲

子……”年轻人似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和勇气。

⑻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刚要开口,突然帘子一撩,从里屋走出一个睡眼惺忪的女人。“出去,出去,你们这号人我见得多了,无非就是编个谎话骗钱,没门!”女人说话像连珠炮一样。

⑼男人似乎没有听到女人在说些什么,他起身把自己坐的凳子拿过来,轻轻地放下:“孩子,坐下来,弹一曲吧。”然后便静静地站立在一旁,欣赏而又专注地看着年轻人。乐声响起,偌大的店铺里,顿时像有一股清泉汩汩流淌,又似有一阵清风幽幽吹拂,时而低沉,时而绵长,营造出一种高雅曼妙的意境。

⑽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就在他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时,女人快步上前,一把按在抽屉上,又开始数落起来。男人有些不耐烦了:“我不相信他是个骗子,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

⑾几年后,一位在音乐上颇有造诣的老师,在大学课堂上为学生讲起了这个故事:“……我在去那家店铺前,已经去了很多家,但都被轰了出来,冷眼、嘲笑甚至是谩骂,几乎使我丧失了继续求助的勇气。其实,不瞒大家……那个中午我看到店铺默里的男人睡着了,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念——偷一笔钱,甚至我当时想,即使在这里不成功,我也要在下一个地方得到它。然而那个男人平和地接纳了我,他给了我钱,更重要的是,他那句‘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像一道耀眼的光芒,映照在我的心灵深处,荡涤着我内心的污垢,把我从那个危险的边缘拉了回来。”

⑿“是的,”他说“一颗在困境中的心灵本已脆弱,但在人性这双大手的爱抚下,即将跌倒的生命又重新站了起来,因为没有一个灵魂自愿蒙尘。”

1.开头的环境描写对后文的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3分)

                                                                     

2.第11段中那位老师说他当时“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念”,前文的哪些具体描写可以看出他当时有过的“邪念”?(3分)

                                                                     

3.文中两次描写店铺女主人的作用是以女主人的         反衬男主人的           。(2分)

4.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下面两个问题。(4分)

(1)第8段中写道“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此时男人明白了什么?

                                                                     

(2)第10段中写道“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此时男人又明白了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13分)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主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文章①②自然段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2分)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节的主要内容。(2分)

                                                                                      

3.③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3分)

                                                                                      

4.③段中和⑦自然段中“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4分)

“精神食粮”:                                                                       

“这”:                                                                            

5.⑥自然段中“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主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2分)

                                                                                       

 

查看答案

翻译下列句子。(9分)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D.余闻之也/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