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静谧(mì)陈词滥调(l...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静(mì)陈词调(làn )            B.逅(xiè)惟妙惟( xiào)

C.听(dì)来嚷往(xū)              D.愚(méng )浮想联(piān )

 

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中“缔”应为“谛”,“嚷”应为“攘”。 考点:汉字字音字形辨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成长过程中,你所走的每一步,都有很多人、事、物相伴左右。以他(她、它)为伴,前进路上你不会迷失方向;寂寞的夜里你不会孤单;阴霾的天空你心中也有阳光……请以“以      为伴”为题,完成作文。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2)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代替。(4)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2012年末,一段重庆南开中学数千名学生课间操集体跳《江南style》的视频被传至网上,网友齐呼“太欢乐了”。数日之后,北京崇文小学的课间操里,随着《江南style》的节奏,“全校一千多孩子兴奋地跟着乐曲做着骑马和挥鞭的动作”。家长和专家对此意见不一:有些家长对这种加入了流行元素的课间操充分肯定:有些专家仍然主张学生还是要做一招一式都要到位的广播操,你对家长和专家的意见有何看法?请你对此发表评论。

要求:(1)要有明确的观点;(2)要作简要的论证;(3)字数在100—120之间。

 

查看答案

课文默写(10分)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晨兴理荒秽,                     。(陶渊明《归园田居》)

3.                     ,万里念将归。(王勃《山中》)

4.                     ,哀多如更闻。(杜甫《孤雁》)

5.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6.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7.无情有恨何人觉,                     。(陆龟蒙《白莲》)

8.无意苦争春,                     。(陆游《卜算子·咏梅》)

9.                     ,且教桃李闹春风。(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10.                     ,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查看答案

阳 光   彭学明

①春天的阳光,像一河涨起的春水,载着桃红水绿,满山奔走。于是大地暖和了,湿漉漉的水气从泥土里蒸发出来。睡在泥地的阳光,伸出温情蜜意的舌尖,在泥土的胸膛舔啊,舔呀,千次万次,阳光把他的爱情和生命全部奉献。冻了一冬的泥土因此长出感情的草、生命的树和爱情的花朵为阳光回报。那些花朵,本就是为爱情而来的,本就是感情泛滥四处开放的,如今有了阳光的温情和抚弄,就更是漫山遍野吐露芬芳。阳光,一个本领高强的摘花手,让我们羞愧汗颜。

②阳光看农人们如何把春天浸泡成一方种子,发芽、抽苗,变成风景。等一切都满含春的情意,绿成诗的意象时,阳光站起身子,到夏天去了。

夏天的阳光,像一匹横空出世的火马,总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奔突而来,坚硬的蹄声左冲右杀,踏起一路黄尘、青烟。这时的阳光最激情澎湃,热血沸腾,通红的唇一如炭火,搁在哪儿哪儿都疼,于是女人穿了裙子,让阳光紧抱;男人穿了短裤,让阳光乱拧。《诗经》里留下的男人女人,赤脚穿过雨巷,长发湿漉,疑是戴望舒身边移动的丁香。亲切的阳光与他们并肩行走,隔世的话题越拉越长。阳光和人来到草地,草地的绿不再柔弱而很坚强。阳光和人来到河边,河边的景致不再新鲜而很老陈。夏天的阳光,是水中的阳光,只有水中浸泡时,我们才感到阳光是那样软和、湿润与可爱。那么,就让我们做一回田田的荷叶,永居水乡,翻动棹歌。

④可是秋天要来的,秋色会愈来愈重地挂在我们的窗棂与屋檐。那阳光会依旧照在一把紫砂茶壶上,照在几串沿墙挂着的红辣椒上,依旧会钻进秋天的林子里又唱又跳,把树叶染得红红、黄黄。阳光走到田里,田里的水稻就会成熟。阳光走到地头,地头的庄稼就会吐香。阳光走到树上,树上的果实就会流蜜。即便是土,阳光也会将之踩出芬芳。抚摸千年不改的芳醇,辛苦一世的人们开始唱歌,没有词,没有曲,就是那么灿烂的几吼,就有滋有味,无限情思。小桥流水,红掌清波,柴门紫烟,都如远行的乡人年年奔跑在秋色民歌。那些牛、羊、猪、狗,则永远都是一群活活泼泼的动词,在民歌下走动,民歌下成长。

⑤当我们把秋天收进仓库以后,我们往往来不及给秋天道个好,就不知是谁从遥远的西北派出一夜寒流,让三九隆冬乘坐一地冰霜抵达民间。阳光,不再是守家的乡人每天早出晚归,而是远行的游子肩扛乡愁,留下背影。又冷又疲的日子,我们围着炭火,却总朗不起一颗心赶走冬天的阴沉,总怀念阳光曾经给予的好日子、好享受。可是阳光,你会回来么?你是否独上高台、一脸泪光地打望着我们?

⑥ 阳光来了!阳光穿着布鞋!阳光来到他曾经来过的地方数他熟悉的村庄、熟悉的景致!那几堵院墙还在么?那几排篱笆还在么?那几株柳树还在么?在咧!那叫二爷来我身边坐坐吧,我想听他的二胡!白胡子二爷就拖把二胡在阳光身上坐了,受伤和不受伤的音符在老人和乡间的角角落落走走停停,越走越真。学校的大草坪里,阳光正翻晒着一群看书的孩子和电脑照排的字符,整个草地满门书香。字符们,正排着队,教孩子们认识道路和世界,认识智慧和思想。字符说,这个世界不但充满了善良与美丽,也充满了邪恶与丑陋,那些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沟与角落,往往生长着肮脏与丑恶,把某些人的良心与道德赶得越来越远,我们越来越世俗、势利、缺乏斗志、忘记正义,于是我们多么希望有自然的阳光温暖我们皮肉的同时,更有精神的阳光照耀我们的骨髓。

⑦阳光,我们一生一世的亲戚,我们永远需要与你把酒对歌,握手叙情,永远需要你的恩赐与抚慰。                          

1.文章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                                                               

                                                                   

2.简要概括文中春、秋两季的阳光各有什么特征。(4分)

答:                                                                

3.文章对阳光的称呼在第五、七自然段中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以“阳光”为题的妙处。(4分)

答:                                                                

 

查看答案

①中国人的遇事忍耐是文化与环境影响的结果,并不一定是中国人心理构造的必然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是由于我们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与社会中并时时受其影响。可以说,忍耐的品质是整个民族设法适应周围条件的结果,又是家庭制度的产物,而家庭制度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

②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遇事忍耐是中国人的崇高品德。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他们似乎认为这些也是自然法则的组成部分。与中国人的忍耐相比,基督教的所谓忍耐似乎是易怒,而中国人的忍耐有如中国景泰蓝一样举世无双。我们屈服于暴政和敲诈勒索和污辱,犹如小鱼投入大鱼之口,或许我们对苦难的承受力小一些,我们的苦难就会少一些。然而这种对苦难和折磨的承受力被赋予了忍耐的美名,又被儒家伦理学谆谆教诲为做人最重要的品德。我并不是说这种道德不是中国人的伟大品质,耶稣说“为温顺者祝福吧,因为他将继承整个世界”。但中国人把忍耐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并有意识地反复向后代灌输。谚语“小不忍则乱大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③培养这种美德的学校是中国人的大家庭,这里有一大群的姑嫂媳妇、姐夫妹夫、内兄内弟、大伯小叔、父亲儿子等等,他们每天在相互忍让之中学得了这种美德。他们从孩提时起,就从实际的需要和父母的教诲之中,学到处理人际关系必须互相忍让,相互调整。这种深刻、缓慢、持久的熏陶对人们性格的影响,怎么评价都不会过分。

④唐代有位张公艺,有幸九世同堂,为世人羡慕不已。唐高宗问及他成功的秘诀,宰相唤来纸笔,挥毫写了一百个“忍”。中国人并不认为“忍”是家庭制度的一种不幸,相反,他们一直对它表示钦佩。“百忍”这个词现已进入道德谚语之列。大年除夕,把它写上红纸,贴上大门,比如“和气生财”,“忍为家训”等等。如果这种家族制度继续存在,如果社会仍不充分重视个人的价值,而认为人只有处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才是完美的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忍耐必须被看作一个最崇高的道德,并一定要成长于这样一个社会制度中,在这里,它确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1.作者曾写文说遇事忍耐“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点,也是它的缺陷”,请分析概括文中体现的中华民族“遇事忍耐”的优点和缺陷。(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划线句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