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身后的目光,有时充满了鼓励,正是因为这鼓励的目光,让你有勇气去闯关,就像林海音笔...

身后的目光,有时充满了鼓励,正是因为这鼓励的目光,让你有勇气去闯关,就像林海音笔下的英子一样;身后的目光,有时充满责备,正是因为这责备的目光,让你能正视自己的问题,从头来过,就像都德笔下的小弗郎士一样;身后的目光,有时又充满嫉妒,但正是这嫉妒的目光,促使你勇往直前,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正如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一样。身后的目光林林总总,我们总能从这些目光中读到故事,读到温情,读到力量……

请以“身后的目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果不可避免,请用XX代替。

 

略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前面有一段提示语。根据提示语可知,题目《身后的目光》 所写的内容可以是“充满了鼓励的目光、充满责备的目光、充满嫉妒的目光……”,不管是什么样的目光,我们从中都能“读到故事,读到温情,读到力量……”。这样分析之后,我们可以想一想,身后有哪些目光,这些目光对我们的作用是什么。如我们可以写关爱的目光给我们的温暖,写鼓励的目光给我们的勇气和自信,写讽刺的目光给自己带来的鞭策和力量。可以写在什么样目光下自己的态度,也可以写自己是如何应对这些目光的。不管写什么样的目光,不管写什么内容,主题都应是积极向上的,所反映的心态都应是阳光的,所写的文章与事件都应是传递正能量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20分)

(一)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炳烛夜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线词。(6分)

(1)卿今当涂掌事(      )      (2)但当涉猎 (     )

(3)蒙辞军中多务 (      )   (4)及鲁肃寻阳(     )

(5)已暮矣 (       )      (6)盲臣敢戏君乎 (    )

2.《孙权劝学》中有两个成语,请写出成语并解释含义。(3分)

3.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5分)

(1)“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吕蒙不愿学的理由和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2分)

 

查看答案

表姐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使我有机会和那些有残障的小朋友打交道。一次,我替表姐接一位盲童回家过夜。夜很深了,他不肯睡觉,却安静地坐在我身边。他的发问打破了夜的沉默:“您能告诉我‘红’是什么样子?”这下可把我问住了。思考了一阵,我只有笨拙地解释:“你感受过‘火’吗?火是‘红’的。”“那‘红’一定很烫呀!”他说。我又讲:“老师给你讲过太阳吗?太阳是‘红’的。”“那‘红’一定可以给你们光明了?”“我们身体里的血也是‘红’的”。“那‘红’一定是流动的。”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给他解释清楚抽象的“红”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黑一种颜色。

我颓然地想:失去了眼睛,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时,盲童自言自语地说:“红是流动的,是烫的,是发光的,好美丽哦!”在我们明亮的眼睛中一成不变的事物,到了他的世界里却具有了这么多种美好的属性,多么敏锐的感觉!

“大哥哥,你听!”他突然喊道,“你听,外面有小猫在叫。”我仔细聆听,却没有听见什么动静。我茫然地沉默不语。他拉着我的手坚持说:“是有猫叫!”我只好顺从地打开门,呀!真有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小猫“喵喵”地在叫。

他失去了眼睛,耳朵却比常人更能倾听外界的声音,他是用心在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听到的是谁家在吵架,谁家在打麻将之类的嘈杂之音。他的遭遇使他更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普通声音中分辨出最动人最惹人爱怜的声音。他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他比我们多一分细腻的情感,比我们更加珍惜活着的美丽。

有一个故事说,乡下有位瞎婆婆在自家院门外安装了一盏灯,她说这是为了过路行人的安全。老人用灯为别人照路,同时也点亮了自己持久不息的生命之灯。我黯然,检讨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是否已经迷失方向,已经不能承受生活的平凡之美?

1.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题。(3分)

2.你能体会出当无法给他解释清楚抽象的“红”是个什么样子时“我”的心理吗?请描述此时的心理。(3分)

3.在“我颓然”时,盲童却自言自语“好美丽哦!”此时,你有什么感想?(4分)

4.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要写“瞎婆婆”的故事?(4分)

 

查看答案

《音乐巨人贝多芬》(节选)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视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断写下笔记。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永无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

贝多芬还向他的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出席指挥音乐会……

  贝多芬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1.请概括选文写了几件事。(3分)

2.下列句子运用恰当的修辞而生动形象,请从该角度进行赏析。(4分)

① 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② 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3.请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① 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②“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4.读了本文,你认为贝多芬哪一点最打动你,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感受。(4分)

 

查看答案

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不少课外好书。下面请你做一个简要的读书札记。(4分)

书名:                                 作者:             

印象最深的人物:                

该人物形象给你的人生启示: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临江仙 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A.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

B.“长恨”二句,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由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

C.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 和“一蓑烟雨任平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一种退隐之后的洒脱心态。

D.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愉悦的心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