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女孩生下来就是唇腭裂,六岁时她发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女孩生下来就是唇腭裂,六岁时她发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女孩:妈妈,我为什么与别人不一样呢?

妈妈:孩子,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缺陷,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

你有缺陷吗?你是怎样面对自己缺陷的呢?别人有缺陷吗?你又是怎样面对别人缺陷的呢?

请以“面对缺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③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xx”代替。

④不得抄袭。⑤作文题目居中,上下各空一行。⑥全文不少于500字,最多写满格。

 

略 【解析】 试题分析:我们首先要明白材料的主旨,告诉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缺陷”。审题目可知,这是一则话题作文,话题中的“缺陷”可以指身体上,也可以是心理上的……总之,在文章中我们应写出如何对待“缺陷”。“你有缺陷吗?你是怎样面对自己缺陷的呢?别人有缺陷吗?你又是怎样面对别人缺陷的呢”这句话提示我们,可以写如何对待自己的缺陷,也可以写如何对待别人的缺陷。这样审题后就可以想一想,自己有什么缺陷,自己是如何看待的,又是如何克服改变的。别人有什么缺陷,自己是如何对待的,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有什么结果。构思好之后,拟出合适的题目就可以开始自己的写作之旅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不一定鲜花满地,也许会有学业上的困惑,生活中的失意,情感上的烦恼……它们就像横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道坎,需要我们去跨越。

请以“迈过那道坎”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x x”代替。③不得抄袭。④作文题目居中,上下各空一行。⑤全文不少于500字,最多写满格。

 

查看答案

逃离

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着几根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树枝,枝上随意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拙朴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而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丰富的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感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活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为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人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象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纵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过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

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这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

生活不在别处,他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1.仔细阅读并分析理解文章,完成填空。(2分)

“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中“锋芒般锐利”指在逃离生活过程中        的感受。

2.根据文意,回答问题。(4分)

(1)“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句子含义:

                                                                            

(2)文中写到的树,我为什么会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它使我明白了:                                                                          

3.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文章引用王维的诗《竹里馆》,意在说明只有勇敢、洒脱、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真正逃离生活,求得内心静美。

B.“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正视生活,承受生活的艰难困苦,沉醉于生活,才能使生活变得丰美。

C.作者规劝道:“与其逃离,不如归来。”这“归来”是指经过生活的磨砺,最终回到生活的原来位置。

D.作者认为,生活的寂寞源于内心的寂寞,只有沉醉生活,才不会感到生活的寂寞。

4.文章写对生活的态度,而头尾都写到一棵树的风姿,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具有怎样的作用?(3分)

答:                                                                

                                                                    

5.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3分)

例句: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仿句:                                                                     

                                                                          

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相对于无可选择的校园生活,绮丽的大千世界是美丽无比的,因而逃离的快感使同吃同住的姐妹分离也不感到伤感。

B.总感觉别人的生活自由、快乐、充满着诱惑,因而自己总是脚步匆匆,一次次地逃离。

C.总希望别的地方有宜人的风景,可是因为自己不能投身其中,因而处处失望。

D.快乐和寂寞是缘自内心的,同样的境界,有的人可以高歌其中,有的却感到不寒而栗。

E.生活中充满了假象,就象琐碎和锐利,只有深入生活,面对现实才能享受到生活的娇艳和芬芳。

 

查看答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对上面两首诗词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这里指谏书。

B.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

C.八百里:形容军营地域广,范围大。

D.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两句诗的意思是:

                                                                         

3.判断下面对这两首诗词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把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诗味浓郁醇厚。

B.“可怜白发生!”一句在前面句子的反衬下显得力量十足,对朝廷寄予殷切的期望,坚信必有一日能收复失地,统一国家。

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颔联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D.《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基于矢志收复中原的理想,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的生活画面。

 

查看答案

按要求默写填空。(5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                    。”

2.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                  。”

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                   。”

4.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                       。”

5.“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查看答案

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1.对下面加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浑沌之德:恩,恩情。

B.异鸡无敢者应:作出反应。

C.鸡乎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D.方虚骄而气恃:凭着,依靠。

2.对下面句中加线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全矣其:指代训练的斗鸡。

B.视、听、食、息以:用来。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以:因此。

D.倏与忽谋报浑沌德之:它的。

3.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独无有译文:唯独浑沌没有七窍。

B.尝试凿之译文:(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

C.犹疾视而盛气译文: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D.反走矣译文:转身走掉了。

4.下面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浑沌之死》寓意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也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坏事,效果与愿望相悖。

B.《庄子》想象大胆,堪称瑰玮奇诡,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在《浑沌之死》中得到明显体现。

C.我们可以从《呆若木鸡》中领悟出人生的大道理:认为人的处世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D.“呆若木鸡”成为了成语,衍生出新的含义:比喻人呆木不灵、失去知觉的样子,或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