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从新城区到老城区,沿街庄重典...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从新城区到老城区,沿街庄重典雅的建筑,精致中透着秀气的园林,温文尔雅、朴实守礼的市民使外地游客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B.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只有校长有时还能跟他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

C.网络交友已是许多人玩腻了的游戏,可有些年轻人依然乐此不疲,一个个前赴后继地扎进去。

D.有些干部不注重调查研究,到了基层,下车伊始就发议论,提意见。

 

D 【解析】 试题分析:A油然而生:自然地、发自内心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B不苟言笑: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C.乐此不疲: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D下车伊始:旧指新官刚到任。现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D项区解了成语的意思,是错误的。 考点:本题考查成语运用辨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文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

①春天来了,天气   变暖,冰雪开始融化,树枝上也绽出了嫩芽。

②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     ,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③大自然用“死”的物质        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        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A.逐步置之不理创造制造                  B.逐渐置之度外制造创造

C.逐步置之度外制造创造                  D.逐渐置之不理创造制造

 

查看答案

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2分)

A.围(fēn)梁(jǐ)污 (suì)扣人心(xián)

B.溅(bèng) 峋(lín)行(qiǎn)恹欲睡(yān)

C.香(chún)身(jī)飞(cuàn)争斗艳(yán)

D.相(chèn) 样(mú)听(línɡ) 卷浩繁(yì)

 

查看答案

不卖

范春歌

  (1)我有朋友是个收藏爱好者,尤其喜欢收集民间工艺品。看了他琳琅满目的收藏品,很是羡慕。他曾得意地说,只要肯出大价钱,没有买不来的宝贝。

(2)那天朋友到家来小坐,进门直摇头,以为他淘宝看走了眼,一问,讲了这么件事。

(3)路上,他遇到一对抱着小孩操乡村口音的年轻夫妇站在天桥下问路,朋友也是个热心人,给指了路。但那对夫妇好像是第一次到武汉,尽管他说得很详细了,他们还是一副找不着北的样子。天冷,风大,小孩冻得直咧嘴。朋友拿出笔给他们简单画了个路线图。

(4)当那对夫妇要转身的时候,他忽然发现对方提的一个塑料袋里露出一对虎头鞋。虎头做得粗眉圆眼,古朴可爱,虎身的刺绣也十分少见,便动了心思,问对方能否卖给他。

(5)夫妇俩愣了一下,互相看了一眼笑道,这是孩子他太姥姥做的。

(6)他又问,老人多大岁数了,夫妇俩说八十多啦。他摸摸虎头鞋说,二十块钱卖给我怎么样。年轻的夫妇只是说,孩子他太姥姥做的。

(7)他将虎头鞋拎到手里看了又看:五十块。夫妇俩有点不知所措:师傅,这是孩子他太姥姥~~

(8)他有点发急地打断他们的话,掏出几张钞票:好,不说了,一百!

(9)年轻的夫妇没有接钱,从他手里拿过虎头鞋,俩人站在路边轻声商量着什么。他不甘心地喊:一百二十。

(10)朋友给我们讲到这里,因为激动脸都微微泛红,说当时真有些生气了,虎头鞋虽好,但就值这个价了,也应该是让这对乡村夫妻动心的价格,足可以给小孩买双上好的皮鞋。

(11)夫妇俩商量了一会儿,拿着虎头鞋微笑着走向他:师傅,你这么喜欢,就送给你好了。说实话,我们一路问路,就数你最热情,还给画张图。唉,怎么谢你好呢!

(12)这下该我的朋友愣住了。套句俗话讲,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夫妇俩将虎头鞋塞到他手里时,他不好意思了:我肯定要付钱,讲好一百二十块,一分不会少。

(13)夫妇俩说,这是孩子他太姥姥做的,不卖。

(14)朋友劝道,你们告诉老人,一双虎头鞋在城里卖了这么多钱,老人家不知会多高兴呢!

(15)对方笑了,女人说:太姥姥知道别人这么喜欢她做的鞋,要掏这么多的钱买,就很高兴了。你拿去给孩子穿,我们捎信让太姥姥再做,方便。

(16)听到这里,我和先生站起来,都想看看这双虎头鞋。

(17)朋友摊开双手:我没有拿,把虎头鞋给他们放进了塑料袋,说,你们告诉太姥姥,她的鞋漂亮极了,有个路人出了很大的价钱,你们都没卖。她老人家一定更高兴

1.文章以“不卖”为题有什么作用?你还能拟什么题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一开始“朋友”花高价想买,而后来夫妇俩相送却不要了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情节贵在一波三折,请从文中找出三处令人感到意外的情节。(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14)(15)(17)节中各有一个划线的高兴,说说它们的内涵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结尾仿佛尚不完整,请你来续写一个结尾,并说说你从朋友的这次经历中获得了什么感悟?(续写不少于50字)(续写3分,感悟2分)

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13分)

“少年读鲁迅”危险不危险?

丁辉

我们中国人是有“关心”下一代的传统的,这一点只要看看我们经常给青少年的阅读设置壁垒就不难感知,比如“少不读红楼”之类。后来又有人说,“少不读鲁迅”。我初听这句话,内心里真的是“咯噔”一下子,觉得这句话是点中了鲁迅思想的某些要害的。

我要算是鲁迅的资深读者了,但就像鲁迅自己读过的中国古书可能比谁都多,却反对年轻人读中国旧书,我是最起码能够部分认同“少不读鲁迅”的说法的。那么,“少读鲁迅”的危险究竟在哪里?

似乎不必为尊者讳,鲁迅终生习惯于从阴暗面去看人、看事。有人说这跟鲁迅阴暗的童年记忆有关,这些姑且不论。总之,正是这样的独特的思想方法成就了鲁迅。香港岭南大学的许子东教授最近比较了鲁迅和胡适,说病情是鲁迅看得透,药方是胡适开得好胡适的“药方”好不好尚可存疑,但鲁迅于中国的病情“看得透”,我想应该是“拥鲁”派和“反鲁”派都愿意承认的,可以说鲁迅的魅力正源自他对中国问题或曰“中国病”的揭示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然而必须正视的是,鲁迅深刻的悲观、虚无,甚至绝望,正是源自他对“中国病”的“诊断”全面而深刻。鲁迅是背负着虚无与绝望的重担起而行动、斗争和反抗的,就像古希腊神话里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明明知道是徒劳,却周而复始,永不止息。鲁迅说:“我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鲁迅的伟大处与悲壮处皆在于此。

要青少年“读点鲁迅”的理由自然是充分的。鲁迅的文章好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历史,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人。因此,我对“读点鲁迅”是没有意见的。但对青少年读“太多”的鲁迅却每每心怀疑虑。我的想法是,青少年尚处在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的塑成期,他们是否有足够伟岸的人格与足够博大的胸怀来承负鲁迅那样的深刻的悲观与虚无?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少读鲁迅”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如果青少年承负不了对这个世界的悲观、虚无,甚至绝望,当一个少年人读鲁迅足够多的时候,世界就有可能在他眼中变得无一可亲,无一可信,亦无一可爱,从而丧失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赖。这样,岂不“于国于家无望”,“生意尽矣”!鲁迅本人亦多次声明自己的作品“太黑暗了”,明确表示不愿意青年受这种“黑暗”的影响。

1.作者对阅读鲁迅作品的看法是:既                                       ,又                                                           。(2分)

2.作者在文中说“我是最起码能够部分认同‘少不读鲁迅’的说法的”,如果把这一句中的“最起码”和“部分”删去,与作者的原意有什么差异?(4分)

                                                                           

                                                                           

3.请辨识文中画线句的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3分)

                                                                           

                                                                          

4.作者说“‘少读鲁迅’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有人不赞同这个看法。我们初中课本里有《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等鲁迅作品,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赞同或不赞同的理由。(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16分)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乙」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饮酒滑稽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强忆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此二物也。

——(选自《秦观论读书》,有删节)

【注释】①暗疏:默写。②滑稽:巧言善辩。③旬朔:十天为一旬,每月初一为朔,此指一个月。④比:近。⑤惩艾:惩戒。⑥曩时:从前。⑦寻绎:反复推求。⑧败:损害。

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的意思。(4分)

(1)媵人持沃灌(    )          (2)主人日再(    )

(3)同舍生皆绮绣(    )        (4)把卷无几日(    )

2.与“当余之从师也”中“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戴朱缨宝饰帽                        B.暗疏,亦不甚失

C.故虽强忆力                          D.无丝竹乱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2分)

                                                                      

(2)然负此自放,喜从饮酒滑稽者游。(2分)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2分)

                                                                      

4.甲文作者是明初文学家         ,选段记述了自己成年从师的           和生活之苦;乙文作者认为损害自己学业的两个因素是“          ”和“          ”。(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