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而饮用白开水的人却越来越少...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而饮用白开水的人却越来越少。

②喝矿泉水、纯净水已是普遍现象。

③各种功能饮料更是赢得了青少年的青睐。

④其实,从科学角度来看,其他任何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

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饮料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⑥喝雪碧、可乐成了一种时尚。

A.③①④⑤②⑥      B.⑤②⑥③①④      C.⑤⑥②③④①      D.③⑤①④②⑥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段文字讲的是人们对各种饮料的选择,其实,任何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2句和6句呈现递进关系,排除答案C项;3句和1句呈现转折关系,排除D项;再根据整个段落的逻辑顺序,正确答案应选B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们忧心忡忡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

B.相反地,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

C.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D.每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查看答案

下列字形和加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逐(jué)戛然而止驾驭浑身数(xiè)

B.古(gèn)迫不急待恬静叱风云(zhà)

C.恿(cǒng)略胜一筹娴熟毛骨然(sǒng)

D.视(chēn)姗姗来迟剽悍面面相(x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故事,并完成后面的任务。(6分)

一年前,鹿丹的爸爸不幸遭遇了一场车祸。妈妈为了给爸爸治疗,带着爸爸辗转于几家医院之间。大多数晚上,她都住在病房里。刚进初中的鹿丹和还在读小学的弟弟也只能随着父母挤在小小的病房里。有时病房安排了别的病人,鹿丹就只能回家,一个人住在空荡荡的家里……前几天,鹿丹的爸爸终于出院了,虽然落下残疾,但他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看到女儿,他想起自己已经很久没关心过她的学习了。于是,他翻开了鹿丹的作业。让他吃惊的是,鹿丹的作业几乎都是空白。他当着家人的面把鹿丹训斥了一顿。而鹿丹也没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责问爸爸为什么现在才想起来管她,并且从家里跑了出来。

1.音乐是抚慰心灵的圣药。如果让你给鹿丹推荐一首歌来帮助她解除烦恼,你会推荐什么歌曲?为什么?(3分)

2.两天后,在班主任老师和朋友的劝说下,鹿丹回到了家里。请你为鹿丹设计一段她回家后对爸爸说的话。(3分)

 

查看答案

(甲)断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世袭宝箭,佩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有嗖嗖的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佩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

一只断箭,箭囊里只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挎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意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捡起那只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把胜败寄托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比如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把幸福寄托在丈夫身上;把生活保障寄托在单位身上……

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

(乙)让生命淡如湖水

张丽钧

睿智的庄子给我们留下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个博弈者用瓦盆做赌注,他的技艺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他拿黄金做赌注,则大失水准。庄子对此的定义是“外重者内拙”。

由于做事过度用力和意念过于集中,反而将平素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搞糟了。现代心理学称之为“目的颤抖”。

太想纫好针的手在颤抖,太想踢进球的脚在颤抖。华伦达原本有着一双在钢索上如履平地的脚,但过分求胜之心硬是使他双脚失去了平衡——那著名的“华伦达心态”以华伦达的失足殒命而被赋予了一种沉重的内涵。

人生岂能无目的?然而,目的本是引领着你前行的,如果将目的做成沙袋捆缚在身上,每前进一步,巨大的牵累与莫名的恐惧就赶来羁绊你的手脚。如此,你将如何去约见那成功的自我?

“目的颤抖”是因为心在颤抖。心台太低,远处的胜景便不幸为荒草杂树所遮蔽;平庸的眼,注定无福饱览那绝世的秀色。而太在乎了,太看重了,其结果,则如同恐惧蛀蚀了勇敢,失败吞噬了成功。

“大体则有,具体则无”,把目光放得远一些,让生命恬淡成一泓波澜不惊的湖水,告诉自己,水穷之处待云起,危岸旁侧觅坦途。

1.你觉得(甲)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4分)

2.(乙)文提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为什么用“让生命淡如湖水”为题?(3分)

3.(甲)文修辞手法运用成功,请对下面两个句子进行赏析。(4分)

(1)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有嗖嗖的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2)我一直挎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意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坍塌了。

4.读完(甲)(乙)两文,你有哪些收获?(4分)

 

查看答案

扁豆

苏雪林

①“多少时候,没有到菜圃里去了,我们种的扁豆,应当成熟了罢?”康立在凉台的栏边,眼望那络满了荒青老翠的菜畦,有意无意地说着。

②谁也不曾想到暑假前随意种的扁豆了,经康一提,我恍然记起,“我们去看看,如果熟了,便采撷些来煮吃,好吗?”康点头,我便到厨房里拿了一只小竹篮,和康走下石阶,一直到园的北头。

③因无人治理的缘故,菜圃里长满了杂草,有些还是带刺的蒺藜,扁豆牵藤时我们曾替它搭了柴枝做的架子,后来藤蔓重了,将架压倒,它便在乱草和蒺藜里开花,并且结满了离离的豆荚。

④折下一枝豆荚,细细赏玩,造物者真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呵!他不但对于鲜红的苹果,娇艳的樱桃,绛衣冰肌的荔枝,着意渲染,便是这小小一片豆荚,也不肯掉以轻心的。你看这豆荚的颜色,是怎样的可爱,寻常只知豆荚的颜色是绿的,谁知这绿色也大有深浅,荚之上端是浓绿,渐融化为淡青,更抹三层薄紫,便觉润泽如玉,鲜明如宝石。

⑤我们一面采撷,一面谈笑,愉快非常,不是为今天晚上有扁豆吃而愉快,只是这采撷的事实可愉快罢了。我想这或是蛮性遗留的一种,我们的祖先——猿猴——寻到了成熟的榛栗,呼朋唤类的去采集,预备过冬,在他们是最快活的,到现在虽然进化为文明人了,这性情仍然存在。无论大人或孩子,——自然孩子更甚,逢到收获果蔬,总是感到特别兴趣的,有时候,拿一根竹竿,偷打邻家的枣儿,吃着时,似乎比叫仆人在街上买回的鲜果还要香甜呢。

⑥我所禀受的蛮性或者比较的深,而且从小在乡村长大,对于田家风味,分外系恋,我爱于听见母鸡阁阁叫时,赶去拾她的卵!我爱从沙土里拔起一个一个的大萝卜,到清水溪中洗净,兜着回家;我爱亲手掘起肥大的白菜,放在瓦钵里煮。虽然不会挤牛乳,但喜欢农妇当着我的面挤,并非怕她背后搀水,只是爱听那迸射在冰铁桶的嗤嗤声,觉得比雨打枯荷,更清爽可耳。

⑦康说他故乡有几亩田,我每每劝他回去躬耕,今天摘着扁豆,又提起这话。他说:“我何尝不想回去呢。但时局这样的不安宁,乡下更时常闹土匪,闹兵灾,你不怕么?”我听了想起我太平故乡两次被土匪溃兵所蹂躏的情形,不觉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1.“扁豆”在行文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2分)

2.第⑤自然段猿猴“呼朋唤类”采榛栗的情节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3.鲁迅在《社戏》里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苏雪林也说“有时候,拿一根竹竿,偷打邻家的枣儿,吃着时,似乎比叫仆人在街上买回的鲜果还要香甜呢”,是什么原因让鲁迅与苏雪林分别有类似的感受?(3分)

4.概括第⑥段划线句子所写内容,并说说此段文字有何作用?(3分)

5.行文结束时,作者为什么“深深的叹了一口气”?由此可推断,本文的主旨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