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分,共8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1. ,愁云惨淡万里凝。...

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分,共8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1.                      ,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越明年,政通人和,                      。(《岳阳楼记》)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了作者虽经逆境,但意志坚定,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诗句是: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窘境的描写,集中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与博爱天下的伟大抱负和理想的两句诗是:                                      

5.龚自珍《己亥杂诗》(第五首)中烘托了诗人辞官离京时无离愁涌上心头的诗句是:                                        

 

1.瀚海阑干百丈冰。 2.百废具兴。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解析】 试题分析:小题1 注意“瀚”“阑”的写法,小题2根据具是通假字,小题3注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了作者虽经逆境,但意志坚定,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诗句”的提示、小题4注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窘境的描写,集中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与博爱天下的伟大抱负和理想的两句诗”的提示。小题5注意“龚自珍《己亥杂诗》(第五首)中烘托了诗人辞官离京时无离愁涌上心头的诗句”的提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文学常识与名著欣赏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作者凡尔纳的小说拥有广大读者原因在于构思巧妙、情节惊险,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他具有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也被公认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B.《藤野先生》作者鲁迅,这篇散文表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崇高品质。同时也追述了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字里含间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C.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庆历新政失败后,贬居邓州时,他主持重新修建岳阳楼,并作千古美文《岳阳楼记》,抒写自己阔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D.陶渊明,东晋浔阳柴桑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为了避免道路交通不拥堵,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B. 我们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C. 中国是最严重的世界文物流失的国家之一。

D. 有没有健康的身体,是搞好学习的前提。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晚上,李红对课外练习的一道数学难题冥思苦想很久,结果莫衷一是,失望而迷糊地入睡了。

B.刘翔在2012年世界田径钻石杯联赛尤金站110米栏的决赛中,一马当先,轻松夺冠。

C.春节期间,天气晴好,来泰山旅游的中外游人络绎不绝

D. 某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滥用食品添加剂以获取高额利润,严重危害了百姓健康。

 

查看答案

写作(60分)

结茧成蛹的春蚕,在软壳里期待化为彩蝶的时刻;含苞欲放的花蕾在青叶中畅想盛开如霞的未来。青春年少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定然憧憬着美好的明天,做着这样那样的梦,诸如团圆梦、大学梦、作家梦、航天梦、强国梦……

请以“我的         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00字;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④字迹清晰美观,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8分)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5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4.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3分)

5.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