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3分) 春天里种植自己 王清铭 ①3岁的时候,他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3分)

春天里种植自己

王清铭

①3岁的时候,他的在一个小煤窑打工的父亲因塌方被埋在土中,撒手而去。父亲被埋葬的那天,母亲哭得声嘶力竭,他黑着脸,就是不哭。大人就对他说,你爸过世了,再也回不来了。

他不说话,只是把头摇得像风中的小草。

③他不相信那个老是用宽大的手掌抚摩他,用粗硬的胡须扎他小脸蛋的父亲,会永远消逝,像一颗不发芽的种子。他跟母亲在房前的空地种过南瓜,一粒种子点下去,浇一些水,隔一段时间,就长出嫩叶,然后藤蔓爬满架子,最后结出很多很大的瓜。

④他问母亲:爸爸种进土里,什么时候再长出来呢?

⑤母亲看着他明亮的眼睛,不忍心伤害一个孩子的心,就迭声说:快了,快了,明年春天的时候。

⑥于是,他经常坐在屋门前,眼望着后山,希望看到婆娑的树影里他的父亲正大步走回家中。第二年清明节时,他跟母亲去上坟,坟上的树跟他一样高了,但他的父亲还是没有从地里长出来。

⑦他问母亲:爸爸怎么还不长出来,是不是我们没有浇水呢?

⑧母亲的眼泪顿时流了下来,他有点明白过来了,也哭了,眼泪把整个衣襟都弄湿了。

⑨13岁的时候,祸不单行,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又被一场车祸吞噬了生命,他成了孤儿。埋葬娘的那一天,天下起瓢泼大雨,但他不哭。也不再相信娘种进土里后,会再长出来。

⑩13岁的孩子没有谋生能力,邻居东凑一把米,西来一爿柴,衣服破了,有人争着拿回家缝补。他和村里的孩子打架了,那些孩子回去肯定挨父母的打。谁家里煮了好东西,一定要派孩子来叫他,以至有些孩子怀疑他是父母送给别人的兄弟,父母就对孩子黑着脸,说:就是,就是,你以后要把他当兄弟。

⑪13岁的时候他在村里有了许多兄弟姐妹,虽然村里的生活很贫困,但他的生活很幸福。23岁时大学毕业,他要求分配回村里的小学任老师,他的理由很简单,他要报答村人的恩情,他的学费是村里人用米和鸡蛋换来的。他的工资除了留一点生活费,全部补贴给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为了报恩,他娶了村里一位大字不认一个的女子只因为这个女子的母亲把家里最后的一只母鸡卖了,凑足他的学费。

[12]恩情似山顶的天空压在他的心头,但他瘦弱的身体不是嶙峋的山峦。有时候,他偷偷跑到父母的坟前,让泪水漫过他孤独无助的心灵。他想到3岁时的梦想:假如父母种进土里,能够再长出来该多好啊,至少他现在不会觉得欠了村里人很多的情,这份情是一辈子都还不完的。

[13]33岁的时候他决定离开家乡,想法很简单,离开这些给予他养育之恩的村人,他不想再背负这沉重的负担了。决定离开的时候,妻子骂他忘恩负义,他摇了摇头,给了这个他从来就没有爱过的女子一巴掌,然后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巴掌。一抹嘴角的血,他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14]43岁的时候他在城里当了老板,每年都拿出很多的收入交给农村教育基金会,并指定要捐给他工作过的那个乡村小学,他不留名,也拒绝记者采访。

[15]我成为他的朋友是后来的事情了。有一次酒酣时,他说起了这段经历,我也沉默了许久。然后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你现在是把自己种进了生活过的那个乡村了。报恩有多种方式,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长成大树,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得到荫凉。”

1.第①段中父亲死后“他黑着脸,就是不哭”与第⑨段中母亲死后“但他不哭”,两次不哭的原因一样吗?请简要分析。(3分)

2.第②段划线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3.从[13]段中找出与⑪段中的划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1分)

4.心存感恩之心的他,为什么又要逃离养育他的那个村子?(2分)

5.第⑩段细致描写了村人对失去双亲的“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你从中看出村人具有哪些品质?(2分)

6.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结尾一段中“报恩有多种方式,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长成大树,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得到荫凉”这句话的理解。(2分)

 

1.(3分)答题要点:不一样。(1分)第一次不哭是因为他年幼,天真不懂事,相信父亲没有死,还会从土里长出来。(1分)第二次不哭是因为他已懂事,知道母亲再也不会回来了,苦难让他变得坚强。(1分) 2.(3分)答题要点: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风中的小草”这一喻体,形象地表现出一个年幼丧父的孩子的弱小和可怜,(1分)能打动读者,读后使人对3岁丧父、年幼弱小的“他”产生疼惜之情。(1分) 3.(1分)答案:妻子骂他忘恩负义,他摇了摇头,给了这个他从来就没有爱过的女子一巴掌。 4.(2分)答题要点:因为他觉得欠了村里人很多的情,恩情似山顶的天空压在他的心头,尽管他存有感恩之心,但他的力量是有限的,他觉得这份恩情一辈子都还不完,他实在背负不起这份沉重的负担。(意思对即可) 5.(2分)答题要点:善良、无私、有爱心。(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6.(2分)答题要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报恩最好的方式是努力使自己变得强大,当我们有了能力,有了本事,有了成就,才有可能更好地回报他人,回馈社会,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得到帮助。(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两次不哭的原因是不一样的。第一次不哭是因为他还只有3岁,年幼不懂事,他问母亲:“爸爸种进土里,什么时候再长出来呢?”他相信父亲没有死,还会从土里长出来。第二次不哭是因为他已经13岁了,已经懂事,他“也不再相信娘种进土里后,会再长出来”。他变得坚强了。 2.“把头摇得像风中的小草”是比喻的修辞,“把头摇得像风中的小草”说明他根本不相信,父亲再也回不来了。而用“风中的小草”这一喻体,又表现出一个年幼丧父的孩子的弱小和可怜,形象贴切,使人对“他”产生怜惜。 3.与⑪段中的划线句“为了报恩,他娶了村里一位大字不认一个的女子,只因为这个女子的母亲把家里最后的一只母鸡卖了,凑足他的学费。”相照应的句子“妻子骂他忘恩负义,他摇了摇头,给了这个他从来就没有爱过的女子一巴掌,然后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巴掌。”前面说“大字不认一个,只因为这个女子的母亲把家里最后的一只母鸡卖了,凑足他的学费”对他而言确实没有爱过这个女子。 4.抓住“33岁的时候他决定离开家乡,想法很简单,离开这些给予他养育之恩的村人,他不想再背负这沉重的负担了。”这句话可概括出答案。 5.村人对失去双亲的“他”无微不至的照顾,说明村人有爱心,善良,朴实,厚道,无私帮助有困难的人。 6.关键是理解“报恩有多种方式,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长成大树”这句话,“长成大树”,即努力使自己变得强大。自己强大了,才能更好地回报他人,帮助更多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小说阅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0分)

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①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就会想到蜂蜜、蜂胶、蜂王浆……但这些和蜜蜂对大自然做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假如蜜蜂消失,人们将告别大多数的粮食和蔬菜瓜果。此外,蜜蜂还为众多饲料植物授粉,没有它,肉类和牛奶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世界上植物类型变得单调,这会直接影响各种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如果在生态系统中丢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系统便会开始崩溃。

③令人不安的是,蜜蜂消失的事件正在发生。在美国,一些蜜蜂突然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超过60%的蜜蜂消失。如今,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国家。

④实际上,不仅仅是蜜蜂遭遇到了生存危机,没有天敌的北极霸主——北极熊也被列为濒危动物。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生活的冰面缩小,食物来源变得稀缺,让北极熊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冬天,居然有饥肠辘辘的北极熊残忍地捕杀小熊来填饱肚子。

⑤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⑥一旦某种生物绝种,就永远消失,无法弥补;而每当我们失去一样物种,我们就失去一项对未来的选择。随着某种生物的灭绝,或许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会跟着破灭。

⑦在地球史上,曾经过发生5次物种灭绝。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的灭绝。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却是人类本身的行为: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上45%的森林已经被政伐掉了 ;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彻底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呼吁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⑧和许多人的理解不同,在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害虫”和“益虫”这类概念的,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使命”。例如,昆虫吃的往往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因此,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

⑨作为人类的个体,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什么贡献呢?我们可以不再吃珍稀野生动物,少吃肉类多吃素食,节约用纸和燃气,少坐车多步行……其实,由于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太密切,只要我们能稍微压制一点点欲望,都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贡献。

1.本文说明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第⑤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第⑥段划线句中加点的词“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4.读完此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綺绣,戴朱缨宝饰之帽,罕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坪然若神人;余则缢袍敝衣 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任选两个作答)(2分)

送之  (                     )              ②其欣悦  (                          )

③皆绮绣(                     )                 ④白玉之环(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2分)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2分)

3.用原文回答(2分)

①最能表现作者幼年时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哪一句?(1分)

②作者趋百里之外求学的原因是什么?(1分)

4.读完此文,你如何看待学习条件的好坏与学习成败之间的关系?(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5分)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这首词上片写                 ,下片抒发                。(2分)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今年4月20日8时7分,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造成188人遇难,11393人受伤,150余万人受灾,“抗震救灾”之歌,瞬间响彻中华大地。

假如你是宣传委员,班主任要求你出一期“抗震救灾”的黑板报专刊,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小题1 】请你写一条抗震救灾的宣传标语。(2分)

1.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两条地震逃生的常识。(2分)

2.下面是与雅安地震有关的一则消息,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字数不超过16个字。(2分)

四川省雅安市政府副秘书长何卫平25日证实,24日下午1点左右,蓝天救援队在宝兴县穆坪镇雪山村山顶发现并救起一名78岁的男性,并用直升机及时送到宝兴县人民医院救治。这是四川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72小时后搜救出的第一个生还者。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填空。①-④题必做,⑤、⑥两题任选一题作答,每空1分,共6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字中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小题1 】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1.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

【小题3 】不戚戚于贫贱,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小题4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人愁肠,                  。(范仲淹《苏幕遮》)

【小题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揭示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诗句是:                ,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的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