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感恩母亲节,回首略谈孝文化 叶小文 ①明天母亲节,给母亲献一束什么花?外国人是康...

感恩母亲节,回首略谈孝文化

叶小文

①明天母亲节,给母亲献一束什么花?外国人是康乃馨,国人则往往是萱草花,又名忘忧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慈母爱,不妨回首略谈孝文化。

②不可否认,孝文化一度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构成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浸染于华夏儿女的心灵深处。

③不必讳言,封建孝道将千年文明古国桎梏得万马齐喑。鲁迅说,封建礼教只剩下“吃人”的狰狞面目。

④孝文化精华与糟粕混杂,应对其有扬有弃,革除传统孝道中“三纲五常”的封建杂质和“埋儿奉母”的愚昧成分,找回其有助于克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的根本意义。

⑤何为迷心逐物的现代病?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现代的人们拥挤在高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动,没有片刻安宁。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抛弃。如果失落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终极关切,人,靠什么安身立命?

⑥安身立命即“生命的安立”,作为中国文化的传统话题,不仅是儒家的追求,也是儒释道的通义。这一话题可演绎为关于生命的三条约定:热爱生命,追求幸福——这是安身立命的基本约定,也是今天现代化的动力;尊重生命,道德约束——这是追求幸福的集体约定;敬畏生命,终极关切——这是追求幸福的未来约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不断放大、满足着安身立命的基本约定,但也难免刺激、放任个体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不断洗刷甚至消解追求幸福的集体约定和未来约定。于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甚至要钱不要命的道德失范现象,反而在促进生活提高、人类进步的现代化浪潮中沉渣泛起。

⑦“人,在发觉诊治身体的药石业已无效时,才能急着找出诊治心灵的药方。”继承和弘扬孝文化之合理内核,有助于找回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两条约定,治疗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孝的本质之一是“生命的互相尊重”。孝文化所倡导的“善事双亲”、“敬养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要求我们尊重自己父母的生命,也要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从而扩展为对上孝敬、对下孝慈、对亲友孝悌、对国家孝忠,将“亲其亲、长其长”的家人之孝升华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大爱。孝的本质之二是“敬畏”。人不应敬畏鬼神,但不能没有敬畏之心。宗教的原理是敬畏神,孝文化的原理是敬畏人——敬畏父母、敬畏长辈、敬畏祖先,“家有近祖,族有宗祖,慎终追远,直至始祖”。如果说金钱、利益可以洗刷和消解人伦道德,诱使民德“变薄”,那么,“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矣”。

⑧亚当•斯密(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选者注)写过《国富论》,也写过《道德情操论》,意在市场经济必须有道德约束。但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唤回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始终是一道未解的难题。今天,我们正多方努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妨打开视野,有容乃大,包括回首孝文化,肃清其附着的污泥浊水,找出其相通之普遍价值,发掘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可用功能。

⑨爱乡方爱国,尽孝常尽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选自2012年03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孝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分别指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第⑥段画线句子除了引用论证,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                                                           ____   

4.为什么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唤回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始终是一道未解的难题”?面对这道难题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分)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孝文化。 2.(3分)精华:①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对上孝敬、对下孝慈、对亲友孝悌、对国家孝忠。②敬畏父母,敬畏长辈,敬畏祖先。糟粕:“三纲五常”的封建杂质、“埋儿奉母”的愚昧成分。(1分) 3.(3分)举例论证。(1分)  运用人们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一系列道德失范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患上迷心逐物的现代病的原因是人们违背了尊重生命、敬畏主命这两条约定的观点。(2分,意思接近即可) 4.(2分)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滑坡、信仰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人们忽视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所以说始终是一道未解的难题。(1分)  我们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弘扬孝文化的合理内核。(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如果文中没有直接提出论点,那就根据全文的中心话题理解作者表达的见解来概括。比如本文中心话题就是“孝文化”,作者是在讲“继承和发扬”的问题,从这个方面概括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找到相关文字段,从中摘选关键句子即可。第四段讲到孝文化的糟粕,第七段讲到孝文化的精华(排比句)。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找到文段中作者所罗列的现象,理解其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反面证明了本段前面所说的道理“尊重生活,道德约束”。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以上一题的解答为基础,说明作者所摆出的现象严重性。还是从本文的中心议题“孝”来发表感想,谈谈中学生如何去做。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共4分)

万历末,詹懋举为颍州守①,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者。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②,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曾见一老人,贸薪入城,薪担头常囊琴③,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木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詹乃从之学,一时琴师莫能及。(选自清朝王士祯《池北偶记》)

『注』① 守:镇守,做……知州。颖州,在今安徽阜阳一带。② 一过:一遍 。③ 囊琴:用袋子装着琴。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若议其善者   否:差,不好      B.工即前曲一过   鼓:弹奏

C.曾见一老人,贸入城  薪:薪金  D.受工之而已   直:同“值”,价钱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翻译成现代汉语。(1分)

                                                                                  

3.试概括詹懋举的性格特点或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1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共9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2分)

(1)欲其林  穷:                    (2)便还家  要:                

(3)处处之  志:                     (4)欣然往  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捕鱼业       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       有良田美池桑竹

C.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

D.便扶路                寻所志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阅读思考,简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1分)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查看答案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按要求默写。(每题1分,共8分)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2.纷纷暮雪下辕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与朱元思书》)

4.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蒹葭》)

5.《醉翁亭记》中通过光线明暗变化描写朝暮景色的句子是:                           

6.古诗文中有许多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曹操的“                                                    ”。

7.《关雎》首节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以引出所咏之物:“                    。”

8.赏桃花、挑马兰、放风筝……农家有乐,乡村有美,我国古代诗词中有不少是描写乡村优美景色的,请写出其中两句(连续两句)                                    。 

 

查看答案

下列两组词语中,每一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2分)

A.嶙峋   俨然  纷致沓来   生机盎然   磕磕绊绊 

B.恣睢   阑珊  浮光掠影   万壑藏云   分道扬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