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10分)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10分)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分)

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2分)

3.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2分)

4.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分)

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2分)

 

1.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2.(2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谈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⑦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3.(2分)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答“不能去掉”得1分。意思碍即可得分) 4.(2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5.(1分)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结合实际、表述清楚得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开门见山,在首段就先摆出论点,二是选摆事实简要分析引出论点,三是提出话题围绕话题层层分析说明,最后总结得了论点。注意第一与第二段的关系,第一段是从现象说起来,引出话题“习惯成自然”,引出第二段中作者的观点。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论说文中,举例,即可以是真实的事例,也可以是作者拟写的现象,只要有说服力即可。注意本段语言表达的方式,用排比的方式列出“听人家说”的事情,从每一个“听人家说”中找到一个关键的词(人们的行为)概括。议论文的文段经常用首句来概括本段的内容。本题所讲道理即是本段第一句话。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首先判断“不能删去”,然后概括“似乎”一句揣摩作用表达的意思,加以说明。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在文尾处即第八段找到“所以”总结句摘引即可。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从学校教育偏重书本知识教育谈起,强调培养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酸碱食品与健康(8分)

⑴如果测定人体的血液,就会发现它永远是中性偏一点碱。可是人类每天吃的食品以酸味为多,碱味食品却几乎没有,为什么人体环境反而是偏碱的呢?

⑵柠檬等水果虽然有非常强的酸味,但是它们的酸味来自于柠檬酸。柠檬酸在人体内可以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中的二氧化碳是酸性的,但它通过呼吸作用被送出体外,实际上并不会明显增加人体的酸度。同时,柠檬等水果富含钾、镁等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属于“成碱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可以让身体偏向碱性。所以,酸味极强的柠檬实际上却是一种典型的“碱性食品”。

⑶如果分析肉类在人体内的代谢,就会发现它与柠檬的情况正好相反。肉类富含磷、硫等非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属于“成酸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形成酸根离子,从而让身体偏向酸性。所以,肉类都是“酸性食品”,尽管它们吃起来一点酸味也没有。

⑷总的来说,鱼、肉、蛋、海鲜、精米白面以及碳酸饮料都是酸性食品,而蔬菜、水果、海藻、薯类、豆类以及茶叶都属于碱性食品。

⑸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来维持自身的酸碱平衡。体液中的碳酸盐系统具有强大的缓冲能力,蛋白质等分子也有一定酸碱调节能力,肾可以调节离子的排出比例,肺也可以调节二氧化碳的呼出量。此外,人体还有一个巨大的碱性元素备用库——那便是骨骼。如果成酸元素过多,难以靠缓冲机制来调整,身体就会从骨骼中动用钙、镁等成碱元素来中和酸性元素,维持体液正常的酸碱度。

⑹然而,人体的调节机制虽然精密而有效,却总有一个能力的限度。如果成酸元素过多,超出了人体调节的能力限度,就容易引起人体生理上的酸碱平衡失调。

⑺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问题是酸性食品摄取过多。长期如此,便会过多消耗骨骼中的钙库存,引起钙的加速流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龋齿和近视。如果长期处于酸碱食物失调的状况,形成“酸性体质”,还会使人类抵抗力降低,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告诉了我们酸碱食品与健康有什么关系?(2分)

2.阅读文章⑵⑶段,给“碱性食品”或“酸性食品”下一个定义。(任选其一)(2分)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选一词作答即可)(2分)

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来维持自身的酸碱平衡。体液中的碳酸盐系统具有强大的缓冲能力,蛋白质等分子也有一定酸碱调节能力。

4.材料∶“近年来,一些健康的饮食传统被抛弃:人们不喝茶水,而是改喝可乐;不吃薯类和豆类,却总是吃精米和白面;很少吃绿叶蔬菜,却吃很多的鱼肉海鲜。”结合文章,给现代人在饮食习惯方面提一些良好的建议。(注意说明理由)(2分)

 

查看答案

《我的叔叔于勒》  (10分)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  “我”的母亲原先怎样称呼于勒,后来又是怎样称呼的?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2.  十年中,“我”的父亲那“与日俱增”的“希望”是什么?照你看,在对待于勒的基本态度上,父亲与母亲有无不同?(2分)

3.“我”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后来又是怎样的心情?(用选文中的话作答)(2分)

4.选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用    画出来,并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2分)

5.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1分)

6.对“我”心里默念的话,如何理解?(1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渔家傲  范仲淹(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填下句“千嶂里,                       ”一句中的三个冷色调的词语,化用了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诗句“                               ”以及唐代诗人王之涣《凉州词》中诗句“一片孤城万仞山”,描写出傍晚时分边塞雄浑、壮阔的景象,渲染了一种           的气氛。

2.全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查看答案

走近名著:(3分)

《水浒传》中吴用绰号__________,与晁盖、公孙胜等人在黄泥冈智取了___________。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             (人名)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

 

查看答案

将下列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4个字。(2分)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汪松教授上月在英国爱丁堡市接受了世界著名的爱丁堡科学奖。1998年起设立的爱丁堡科学奖,每年颁发给一位世界上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汪松教授是中国获得这一奖项的第一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