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天象与气象》一文,回答问题。(10分) ①“于是……在...

阅读《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天象与气象》一文,回答问题。(10分)

①“于是……在一个月亮的晚上点了盏风灯,扛了把铁锹,就去了十三里铺的坟地”。悬疑惊悚小说《鬼吹灯》,极尽想象之能事,同时善用各种环境描写衬托,引得读者感同身受,毛骨悚然。

②这一回中对鬼魅气氛起到很大作用的“毛月亮”,学名就是月晕,有成语云:“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这其实是一种有据可循的天文学现象,而并非民间所传:有着长毛毛的月亮之夜,即孤魂野鬼出没时分。

③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月晕出现,那么将要刮风;柱子础石湿润,那么就快要下雨了。

④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⑤月晕,是月亮周围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彩色或白色光圈,而月晕真正的产生原因,其实是由于光的折射。

⑥当代气象科学实践表明,在天气晴转阴雨时,人们先看到卷层云,而后天空出现会产生降雨的中低云。这时随着云中水汽含量的变化,加之光线的作用,围绕在月亮周围,便出现了月晕。这与雨后彩虹出现的原理有些类似,不同的是彩虹在天气变化后出现,而月晕一般预示着天气的改变。与月类似,太阳也有日晕。中国古人很早以前就开始用晕来预测天气,如“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就是关于晕的天气谚语。

⑦其实,出现了日月之晕,也不一定会产生降水。事实上,有些晕的形成,不但不会形成风雨,反而天气会转晴。在夏季常能见一些似馒头、又似马鬃的对流云,但当对流减弱后,云体会变成卷层云。有太阳时,也可在这些云彩上映出残缺不全但色彩艳丽的晕。这时对流本身已经很弱,晕过后也不会有降水发生。当别处有降水时,降水区上空的空气向四周辐散,这时远离雨区的观察者会看到成片的高云,其中也有一些卷层云。由于这种静止锋的降水区很少移动,因此在静止锋以外的地方,可以接连几天看到太阳周围有晕发生;到了晚上,若有月亮,还可看到月晕存在,却始终没有降水发生。当出现了卷层云,就得看其后的中低云是否发展,若发展,其结果就是降雨。这就是判断出现日月晕后是否有风雨的主要征兆。

⑧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讲的是对事情有一定的预见性。不过这种预见只是来源于对以往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文章的第①段以小说《鬼吹灯》故事开头有什么作用?(4分)

2. 第⑦自然段“出现了日月之晕,也不一定会产生降水。”一句话中,“不一定”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3.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说第⑥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①引出说明的对象;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共4分) 2. 不能。“不一定”表示出现日月之晕产生降水的可能性,并不是必然的,去掉后就太绝对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3分) 3.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月晕和雨后彩虹两者出现的原理以及与天气的关系进行比较,说明月晕真正的产生原因,其实是由于光的折射,明白、易懂。(格式为:说明方法+内容+效果,共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说明文以事例开头,其作用一般可以从引出说明对象和增加趣味性激发阅读兴趣两方面来概括。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在说明文中,有的词起修饰限制作用,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面来分析,说明该词对句意的影响,要用评价语“准确地说明”。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说明方法”有哪些,再抓中句子的内容判断。“与……类似”“而……不同”,这样的表述是作比较说明,要具体说明什么与什么比较,说明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征。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年羹尧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有删改)

【注】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塌子沟:淤泥深坑。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军中不解其  (        )          ②次日(      )  

③领飞三百  (         )           ④此西南十里 (      )

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一霎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默识之(《〈论语〉八则》)       B.言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C.夺杀尉 (《陈涉世家》)         D.鸣之不能通其意(《马说》)

3.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两处)。(2分)

令 各 将 束 草 掷 入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2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2分)

5.联系选文,分析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杜甫的《恨别》一诗,回答问题。(6分)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李光弼当时任检校司徒,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1.诗中交代杜甫“恨别”的背景诗句是:                       。(2分)

2.赏析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2分)

3.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本学期各班都开展了“气象物候”专题研究活动,试根据掌握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学海撷趣】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探究下列一段话中蕴含的物候规律。(2分)

山下还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山岚云气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在自然生态上,从山脚到山巅历经了从热带到温带再到寒带的三级转换,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景观。(选自当代作家吴功正《阿里山纪行》)

我的解释:                                                         

2.【实践探究】近年来时常听到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的消息。学了《气象物候》专题后,联系有关知识,你认为在维护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怎样努力?(至少三点)(3分)

3.【口语交际】你的同学袁芳认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依靠谚语来识天气根本没必要,你该怎样劝说他打消这种念头呢?(3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6分)

⑴英国作家           的《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第四次出游,来到      (国名)。(2分)

⑵小人国里有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官员腰上几乎没有不缠丝线的,你知道这些官员都是些什么人吗?(2分)

⑶《格列佛游记》深刻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三位教授计划取消语言中的所有词汇,他们认为这种改革除了对身体健康有益外,还有哪两个好处?(2分)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④每题1分,⑤~⑥每题2分)

1.盛名之下,            。      

 2.               ,恒兀兀以穷年。

3.蒹葭凄凄,            。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

5.《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生活的句子是(连续两句):

                                  

6.在默写古诗词名句时,有时同学不能正确区别“雁”与“燕”的含义而出现误写。其实,这两种形象在古诗词中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 “雁”常与思乡有关,如                        ; “燕”常与报春有关,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