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论诚意 朱自清 ①诚意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意,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

论诚意  朱自清

①诚意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意,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帐。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②但是一般人用这几个词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哪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③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④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⑤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分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些戏味。 (有删节)

1.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2分)

2. 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义?(3分)

 

1.(2分)首先提出诚意是品性,也是态度。接着进一步指出只把诚意当作品性是片面的,率性是诚意,客气也有诚意,由此说明诚意作为态度是有价值的。最后得出结论:为了别人的好,做戏也有诚意。(答对1点0.5分,2点1分,3点2分) 2.(3分)客气是一种诚意(1分),但客气也适度、得体(1分),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文按照“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的思路展开。说明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然后说明了什么道理,最后得出什么结论即可。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理解句子的含义重点是可理解句子中难懂词的含义。本题中“大方”“合身份”和“贱”用了拟人手法,意思分别是“适度”“得体”“降低价值”,注意正反表述。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春 寒①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①此诗写于1129年,当时南宋朝廷正风雨飘摇。时金兵连陷青州、徐州,进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势。作者此时避乱岳州(今湖南岳阳)。 ②园公:作者借居岳州时的自号。

1.一、二句中的“风”“寒”有何含义?(2分)

2.请简要分析诗人在此诗中写海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查看答案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楚必矣。”汉王以为,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史记·陈丞相世家》)

1.下列句中的“以”和“具以报项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扶苏数谏故              B.令辱之,激怒其众 C.土砾凸者为丘                   D.祭尉首

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计策,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范增性情刚直。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人的计谋得逞。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使平得宰天下  使:               ②人谗之    或:         

楚必矣      破:               ④汉王以为  然: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2分)

②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2分)

 

查看答案

对下列文字所表达的主要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如今,由于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一些普通的图书读者、影视观众,开始在网上、在博客、在微信,发表他们的观后感、读后感。读者与观众的观后感、读后感自有业余的粗糙,这部分的“圈外评论”五光十色,良莠不齐,其中有思想的闪光,但无可讳言,多数的呈平面化、碎片化。但如果能换一个角度来审视新媒体上非专业的文艺评论,普通读者、普通观众从文艺评论的被动的受体,甚至是不搭界的圈外人,进入圈子,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能够促进文艺评论的发展。

A.新传媒的出现使得普通读者、观众开始发表观后感、读后感。

B.普通读者、听众所发表的观后感、读后感整体比较粗糙。

C.新媒体上非专业的文艺评论,能促进文艺评论的发展。

D.新媒体上非专业的文艺评论的出现有利有弊。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格列佛游记》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格列佛游记》讲述了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分别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马(慧驷)国等地的经历。

B.《格列佛游记》中“语言的妙用”的情节,作者以平和的心情谈到妇女怎样和俗人、文盲联合起来反对取消日常的语言,巧妙运用了反语讽刺。

C.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意在揭露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罪恶。

D.主人公格列佛是一个具有质疑精神,酷爱真理,有忍耐力的游者形象。他和鲁滨逊一样,是一个天生喜欢冒险的人。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经济正在飞速发展,可美国的经济却在持续滑坡

B.她的性格十分内向,在陌生人面前常常拮据不安。

C.西双版纳以民俗独特、风景秀丽、动植物种类繁多而闻名遐迩

D.似乎人类在自然科学上一遇到“起源”的问题就一筹莫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思维起源都是人类碰到的几个最大的难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