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面题目(16分) 辩证看压力 邵景均 ①人生在世,大都喜欢...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面题目(16分)

辩证看压力

邵景均

①人生在世,大都喜欢活得自由自在,恐怕极少有人愿意为他人所逼、受环境所迫。但是,外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一般来说不受人的主观意愿支配,具有某种必然性。换个角度,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外界压力也有可能是人们获得发展与成就的机遇和先导,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②从历史上看,生存压力带给人类发展进步。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在饥饿之下,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可见,外在压力迫使人类学会了盖房子、煮食物、种粮食。人类社会能有今天这样发达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克服外来压力的奋斗过程相关。

③对于做学问来说,压力之下能产生出重大成就。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史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曹植的七步诗,更是在以死相逼的巨大压力下产生的。曹植富于才学,受其父曹操赏识,然而却遭其兄曹丕忌恨。曹丕称帝后,一日召曹植,命他于七步之内成一诗,否则处死。曹植于悲愤之下,写成了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面对生死而成就的诗,不但保住了曹植的性命,也为中国文坛留下一篇千古佳作。

④毋庸讳言,如果没有外界的种种压力,许多人生活的基本轨迹就是循规蹈矩、安于现状,而不是改变现状、推陈出新。铁人王进喜当年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有了压力,就有了革命、创造、发明与发愤的动力,就有了创作和改变的愿望与毅力。压力能够使人明确前进的方向。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压力能够让人生发出超常的毅力。被动和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使人更能坚强不屈,表现出坚韧的美德。因此,压力能够激发出人们平常难以显现的智慧和创造力。

⑤不同的人面对压力会有不同的态度,当然结果也就大不相同。同样面对苦难和不幸,有的奋力抗争,成了强者、智者、英雄;有的则被压垮,成了乞丐、懦夫、失败者。如同巴尔扎克所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面对压力,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抓住机遇,有效应对,使压力变动力,从而激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潜力。

                                    (《人民日报》2008年4月8日第7版)

1.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2.细读第④段,请找出本段的分论点。(3分)

3.文章第①段划线的句子起什么作用?(3分)

4.第五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4分)

5.谈谈你对第四段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1.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外界压力也有可能是人们获得发展与成就的机遇和先导,并不—定都是坏事. 2.压力能够激发出人人们平常难以以显现的智慧和创造力. 3.引出中心论点.或:强调外在压力的客观存在. 4.对比论证 得出论证了 “不同的人面对压力会有不同的态度,当然结果也就大不相同。”的 观点. 5.只有在顺境中看到隐患,在逆境中看到希望,明确前进的方向,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意近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中心论点就在首段,直接摘引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分论点”即一段或一个层次中作者所要说明的与中心论点有关的观点,一般可从段的首句和尾句中找,注意“首先”“其次”“总之”“所以”这些起领或归纳性的提示词,本段的分论点就在段尾。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议论文开篇就讲道理议论,一般是为了引出话题,为提出中心论点进行证明作引导,所以从“引”的作用这个角度来理解作答。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本句是说面对压力不同人的态度以及不同的结果,显然是对比论证,从说明的透彻和突出论点的角度理解回答。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从一个人怎么对待人生的顺境和逆境,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奋斗的方向这个内容上来理解。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24分)

母 爱 的 硬 度

叶浅韵

①关于母亲的很多故事,我都是从祖母的口中慢慢得知的。长大以后,我甚至忘记了母亲怀抱的味道,回避和拒绝她任何形式的亲近和主动示好,似乎只有和她对抗着、沉默着、屈从着才是我与母亲之间最恰当的距离。

②母亲很勤快。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她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波浪花纹的紫色毛衣,如今我都还记忆犹新。

③母亲除了种菜还大搞养殖,圈里养着十多头猪,猪菜的事情分配给她的孩子们,柴火的事情她亲自带领孩子们去山上,在她锋利的斧头下,不一会儿功夫就能满载而归。我总是不能忘记我们以弱小的肩膀背起不堪重负的担子,行走在山路上的情景,母亲巴不得一次就把山背到家里。每当我发出怨言与抗议,母亲就会骂我偷懒,并立刻举出我的小伙伴们谁比我小但背得比我还多的例子。

④在母亲的辛劳付出之下,一个家过得红红火火,这让她在家里的地位显得至高无上。

⑤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从来不肯松懈的,总是严厉地要求她的每一个孩子。常常是我们在外犯了错回来,劈头就会挨一顿棍棒,等父亲回来也许还会第二次挨打。我们家的正门背后竖着一根根细细的棍子,那是她的家法。它们侵略过母亲每一个孩子的身体,一棍棍抽下去,先是白白的一道道的痕迹,后已分不清痕迹间的距离。她永远奉行“棍棒下出孝子”的理念,遵行“小树不剪不成材”的成长规律。

⑥母亲给我的爱总是很坚硬,她除了不断的要求与责备,就是严厉。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六岁就被送去五里外的学校接受启蒙教育。她喜欢关心考试的结果。每一次我考得九十分以上,她总是要怀疑我是抄袭别人的,即使那已经是全班最高分。如果偶然考低了,她定会拉着我脏脏的小手,指着我破了的脚尖,责骂我是个贪玩的孩子。

母亲高高地扬着家法,训斥我、恐吓我说:丫头,你念不好书,就甭想吃饭,甭想整天疯跑,将来我就把你嫁到大山深处去。那时候的我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惶恐。见祖母一把将我拉进怀里,母亲不高兴地说这孩子要是将来不成气候定是祖母的责任。扔下些伤祖母的话,她一溜烟又到她的地里去侍弄她的白菜黄瓜们了,我想它们看到母亲的温情定是比我们多多了。祖母总是一边抚慰我一边给我讲“一只羊过河十只羊过河”的道理,鼓励我做好领头羊,给弟弟妹妹们作出好榜样。

⑧母亲的四个孩子一个个变成凤凰飞到了梧桐树上,她暴力的教育模式迅速在周围的村庄里推广开来。这时候的母亲再没有举起过手中的棍棒,说话的声音也日渐温柔,甚至偶尔会当面表扬下我,我在不知所措间眼里装满了泪水,我知道那是一种久违的情愫涌动而出。

⑨我一直不敢把对母亲心底的这种敬畏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哪怕是在文字里。从小到大的作文里,一次也没有过关于母爱的记载。对于我的母亲我是羞愧的。我安然地享受着她的付出,习惯地接过她的给予。总是不敢离她的怀抱很近,怕她坚硬的壳刺伤了我的身体。于是,我与母亲就习惯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峙着,直到我有了孩子。

⑩回忆是一场温暖的绽放,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正是母亲有硬度的爱,抚平了我内心所有的脆弱,给了我足够的坚强。(本文略有改动)

1.整体感知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爱的硬度”体现在哪些事上。(4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

3.选文第⑦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 有什么作用 ? (4分)

4.结合文意,请理解第⑨段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总是不敢离她的怀抱很近,怕她坚硬的壳刺伤了我的身体。”

5.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有什么好处 ? (4分)

6.读完本文,你是否赞同文中母亲的教育方法,并说明理由。(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5分)

田     家

郑  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       ”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2分)

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查看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满分20分)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9—13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说苑》)

1.填出〔甲〕文空缺处。(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 分)

① 故有所不

② 纵子有,不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4.〔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 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                     的高贵品质。(4 分)

5.请你从〔 甲〕〔 乙〕 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3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15分)

1.                         ,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甫《泊秦淮》)

2.                  ,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3.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4.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5.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       

6.子曰:“                    ,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7.黄梅时节家家雨,                         。(赵师秀《约客》)

8.                          ,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9.《无题》中常被后人用来形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诗句是:

                                                          

10.王维《使至塞上》中运用比喻传达出作者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句子是

                                                          

11.古诗词中有很多含有“水”字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3分)

班级举行“我与名著人物交朋友”读书活动,请从下面五个人物中选择一个,先写出他出自哪位作家的哪部名著,然后结合名著内容,简要阐明与他交朋友的理由。

备选人物:祥子  鲁滨逊  格列佛  贝多芬  阿廖沙

(1)作品:                          ;作家                                  

(2)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