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60分) 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

作文(60分)

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家琦君在异乡面对自己酿就的春酒,也发出感慨: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正真的家醅呢?

时光流逝,事实变迁,让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再也没有”。“再也没有”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也许更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再也没有”里,有对往事的追念,有对现实的感怀,有对未来的期盼……

请以“再也没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不得抄袭、套题;(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例文: 再也没有 成长路上,我们得到过太多,也失去过太多。有的东西再也不会出现,曾经的时光不会复返,我们也再有没有重来的机会。 我喜欢看天,看着天空,心情舒畅,也会有很多遐想。绯红的夕阳渲染了天边的云彩,云朵勾勒着金边,远处的建筑顶变得如梦如幻。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似一个大大的盖子笼罩大地,质朴无华。纯白的云朵是顽皮的孩子,不断变换着形态,任由风将它们吹散又聚拢。 我总是格外想记住每一天的天空,相机里总是蓝蓝的一片。“每天都照,不还是那片天吗?”总有人这样问我。可是他们仔细看过吗?今天那片天上羽翼般的云彩,也许明天就消失了。再也没有和那天一样的天空了。今天我看的,过了就再没有了。 我总是写日记,甚至可以花上几十分钟,只是为了记下一次微不足道的心情,又或是一件让我抱怨不停的考试。拿出来看看,自己都会呵欠连连,只不过是些毫无文采的随记罢了。可是啊,几年后当这一切都淡忘了,再回首看看当年自己的所思所想,却又有不一般的感觉,因为你再也没有当时的感觉。 假若在一周内连续两次发生同一件事,而第一次我会惊讶,第二次却会坦然,曾经的想法再也不会出现。今天我想的,不记下来,再也不会有了。 我有一块好看的电子表,每时每刻都变化着时间。一觉醒来,发现六月十三日已经显示成了六月十四日。哪怕我去调整它修改它,依旧无法改正事实。也许昨天和今天我和平常一样去上学,但今天比昨天又长大了一天,所谓的人不能连词踏进同一条河流。日日月月,累下的是我无法回去的光阴。 再也没有天真幼稚,再也没有年少轻狂,再也没有为考试而烦恼,再也没有为生活而奔波,再也没有……我就这样长大然后老去? 我想,老婆婆再也没有少女的面容和心灵,再也没有冒险和拼搏的精神,但她们有了知足乐观的心。我更愿意珍惜每一个瞬间,在“再也没有”以前好好地珍惜,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懂得拥有的可贵。 再也没有的童年,再也没有的幼稚,再也没有的昨天,再也没有的别样天空……以往的美好,我都深深地记在心里了…… 【解析】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引导文,体会“再也没有”的双重含义,一是美好总会成为过去,要懂得“珍惜”,二是也包含着“未来还会有”,心怀“期盼”,这样理解,文章的立意就清楚了。可以以这样的结构来写,先总地感叹时光流逝之快,本来具有的美好的事物皆成过眼烟云。然后引起下文,回忆美好的往事,写一件,或用详略结合的方法写几件,尽量写出这些事情留给自己美好的感受。最后再表达情感,要么是在这些美好的往事中,自己认真地品尝过生活的甘甜,自己珍惜地过,没有遗憾,只有期盼;要么是自己没有很好的珍惜往日美好的东西,让它随时光流去,心中充满惋惜,提醒自己“再也没有”,今后要好好珍惜。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4分)鹿亦有智

 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

〔注〕  ①博山:古地名。②伐薪:砍柴。③仔:同“崽”。④秋祭:官府在秋季举行的祭天地的仪式。⑤固:坚持。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其家外皆山(         )  ②时秋祭(       ) 

③李氏不(       )        ④ 鹿长(       )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是夜鹿去,遂不归                                                             

3.题目“鹿亦有智”中的“智”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用文中原句回答。(写两点)(4分) 

                                                                             

                                                                          

4.这则小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3分)

                                                                              

 

查看答案

《隆中对》节选(10分)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遂用猖獗   (    )  (2)尽南海(   )

(3)凡三往,见 (    )  (4)孤不德量力(   )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然志犹未    自董卓来              B、欲大义于天下   谓为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此不可与争锋 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3.仔细阅读上文,小心审题,在下列横线上补充完整有关内容。(3分)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设计了“                         ”的政治蓝图,并为他能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                                         ”的战略方针,充分彰显了他                                                                 

 

查看答案

桃 花 溪①(4分)

张旭(唐)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②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①桃花溪:水名,在今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  ②矶:水面的大石

1.诗中“           ”一词把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写得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飘渺,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2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2分)

                                                                                 

 

查看答案

关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主题阅读

【大会概况】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中央电视台针对电脑普及导致中国人汉字书写能力下降这一“危机”,于2013年隆重推出的大型国家级汉字听写推广活动,旨在让人感悟汉字的深厚智慧,弘扬中华传统文明,向全社会倡导书写汉字、保护汉字的意识,倡导爱汉字、爱汉语、爱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这是全国第一档原创形态的汉字听写竞赛电视节目,全国共32支代表队参赛。

据主办方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说:“这不是一个浮躁、奢华的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但却可以吸引最广大的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充满紧张感的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掀起了舆论波澜。节目让电视机前的大人们出了一身汗——生活中如影随形的汉字,正逐渐变成“陌生人”。伴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首播引发出的“全民自检”,微博话题迅速登顶热门榜、点击率高达18万余次;有数据显示,节目播出6小时内微博话题电视节目排名第一位,甚至超越了《中国好声音》等多档节目。

孩子的秀场,全民的课堂,虽然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选手都是初二学生,但节目组在现场观众席前特设了成人体验团,他们与选手同时参与听写测试,结果令人汗颜。听写“癞蛤蟆”,成人体验团正确率只有30%;“间歇”,这个常用词,很容易辨识,但是,成人组居然有40%的人书写错误;而当稍生僻词出现时,听写错误就更显惊人。

【活动标语】  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媒体评论】

这档节目汇聚了一批热衷汉字文化的青少年,但对于这些小孩而言,那些紧贴生活的词语,似乎要比生僻字还难。在首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让一个个选手“落马”的,不是“沟壑”、“分道扬镳”、“荦荦大端”这样的难词儿,而是“髋关节”、“三聚氰胺”、“郫县豆瓣”这样来自于生活的词汇。节目唤起我们对汉字书写的焦虑。——全媒体中心记者段祯

 汉字的魅力不仅在其意,还在其形。通过看节目我发现,小选手写出的字绝大多数都难称“美观”,遑论书法。我想,如果比赛的主办方能在注重书写正确性的前提下,也注意书写的规范和美观,那一定能使汉字书写的真谛和魅力得到充分展示。——中华读书报 王雪峰

【专家观点】

高科技文明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果。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这类节目应该多办,类似这样的电视节目和竞赛,会促进大家注意书写的准确性,注意原始用笔书写方式的效果,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川鄂

汉语文字目前面临的形式很严峻。“键盘打字取代了手写,拼音输入法让字形模糊化,不需记忆字形就能打字交流,导致手生。另外,人们对母语、汉字不够重视,学校很少开设写字课,汉字普遍写得不如以前美观。”他还表示,目前高校“失写症”现象很严重,大学生们用电子笔记、拷贝课件、手机拍照等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手写笔记,考试时的潦草字迹和错字连篇,常令老师们叫苦不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统尚

这档节目唤起了国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张扬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深埋在内心的炎黄情感沸腾,它以热烈活泼的形式释放着威力强大的正能量——首师大教授魏润身

【网友评议】

春暖花会开: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喜欢看这样的节目,看得津津有味。身为中国人就应会写汉字。有些字,平时见过说过,就是不会写。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传播汉字文化,书写汉字正能量。

倪玉平:第一次看汉字听写大赛,感觉这种东西与我们从小学的英语类似,片面追求难度,其实都是生活中使用不到的东西。学了十多年英语,考题连外国人都看不懂,但见了外国人却口都不敢开。

维亚姐姐:“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就是语文界的奥数,毫无意义。那么多的生僻字,绝大部分的字选手们离开比赛后这辈子都不会去写、去用。写错一个字都关系到团队的荣辱,我们还要误导下一代的价值观到什么时候?

1.请结合语段内容阐述标语“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收视率和网络点击率很高的原因有哪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媒体、专家和网友对《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有哪些正面评价?又提出哪些建议?(4分)

4.生活中如影随形的汉字,正逐渐变成“陌生人”。面对目前汉字的书写状况,作为一名初中生,你有哪些好的建议(3分)?(至少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故乡的芦花   李笙清

(1)在滩涂上看芦花,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种骑着牛背走在湖堤上看一望无垠的芦花的感觉,至今仍然令人回味无穷。柳笛声中,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雪一样的芦花便如旗帜般潮涌浪卷;宁静中,仿佛有涛声隐约,忍不住牧牛进入那片芦苇花海,任由苇絮芦花轻拂脸颊,然后折一根长长的芦苇顶在头上,自己就俨然成了芦苇王子。

(2)如今滩涂上的苇林稀了,那种飘雪的壮观景象我是难以找到了,但是一蓬一蓬的芦苇依然顽强地生长在那些肥沃的滩涂上、河床边,它们惊人的生命力,来自于那深深下扎的芦根;当芦花谢了,芦苇枯萎,那些吮吸着水乡乳汁的芦根,却已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3)我常常将芦花看作是水乡的女人,她们是我的祖母和母亲,还有更多系着围裙下河下湖的女人。水乡的湖从来不曾干涸。每到涨潮时节,纵横交错的河床满了,水会漫过岸边的芦苇。一路流淌,直到扎进湖里。而到了枯水季节,湖水会经过一孔孔涵闸,给这些河道注入生命之水,也滋润着河道两边丛生的芦苇。

(4)芦苇拔节的季节,正是麦地出苗的时候,这时候的水乡是清闲的,河边往往是最热闹的地方。男人们会光着膀子修理渔具,将那些终年漂在水上的船抬到岸上,晒干后,顶着日头,一遍遍地给船体上桐油。织网是女人的活计,树阴下,那些穿花似的巧手忽上忽下,令人眼花缭乱。一级一级的石板台阶,一个一个的水埠头,女人的嬉闹声里,常常掺杂着汉子粗粗的嗓门。泥土一样朴实。间或有水鸟扑棱棱地从岸边的芦苇丛中飞出,引起一串更响亮的笑声。当此起彼伏的棒槌声渐渐停息下来,女人们会就着河水洗发,会将清清的水面当作妆镜,欣赏一番自己的容颜,一朵红云会腾上脸来。

(5)当湖风温暖地沿着苇荡穿行的日子,芦花开始出穗,男人们开始下湖忙活。A这时候的女人也忙碌起来,她们像莲花一样开放在近湖和堰塘里,一个个小小的木桶,一根根细长的竹篙,让女人们融入到一片诗意之中。草帽下,那些淌着汗水的脸,总是笑意嫣然,挥手间,沾满菱角叶。在我的水乡,采菱一般是女人的专利,说笑之间,她们的纤纤十指飞快地摘着水面上的菱角,熟练得就像在做纳鞋底一样的针线活,不一会儿,木桶就满了,女人们将木桶划到岸边,麻利地用筐篓装好,然后舀干木桶里的水,又轻盈地划进菱花丛中。一趟趟下来,岸边的菱角成了小山,女人的衣服开始湿透,会显出好看的曲线。偶尔有汉子心疼婆娘,也划着木桶采菱,他们笨拙的姿势往往引来女人的笑声,有时木桶翻了,男人和菱角一起滑落到水里,这时候,女人的笑声会更加恣意。

(6)芦苇长得更高的时候,芦花开始在风中怒放,秋风中,那银白如絮的芦花飘逸柔情。男人们开始频繁地出湖,B而女人们的扁舟会像蜜蜂一样轻灵地穿行在荷叶林中。那些莲花凋谢的荷杆上,已挂满熟透的莲蓬。每当扁舟划过,女人唇边的渔歌,夹杂着莲蓬与荷梗断裂的脆响,这时候的女人,就像迎风飘拂的芦花一样美丽动人。

(7)和家乡众多的女人一样,母亲的那双勤劳的手,除了摘菱采莲和忙她那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外,还会用芦苇编织很多东西。夕阳下,母亲坐在院子里,用锋利的篾刀将芦苇去皮,劈成蔑条,编织成苇帘、苇席、苇篮和苇篓等用品,连圈养鸭子的篱笆和菜地的栅栏都是用一根根的芦苇夹成。有时候坐在小凳上,看着母亲那双灵巧的手上下翻飞,每每出神。

(8)等到我上中学时,一个外地商人在当地办起苇编厂,那些取之不尽的芦苇被水乡的女人编成果篮、笔筒等精美的工艺品,竟成了一项创收的渠道。再后来,镇上办起了造纸厂。芦苇被大量收购,水乡的芦苇面积开始减少,那种芦花如海的景象不多见了。如今,祖母早已过世。母亲也已不再是当年的采莲女,但家乡的芦花仍然一年又一年地花开花谢,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让我再一次徜徉在芦苇花海,走进那种难得的宁静淡泊之中。

1.作者突出描写了水乡女子哪些动人的生活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品味文中画线下列句子(A、B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A)这时候的女人也忙碌起来,她们像莲花一样开放在近湖和堰塘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而女人们的扁舟会像蜜蜂一样轻灵地穿行在荷叶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芦苇”在本文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结尾说故乡的芦花“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