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 李浩燃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

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

李浩燃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刻划着汉字“丁××到此一游”。近日,有人在微博上贴出这样一幅刺目的照片,发布者“无地自容”的心情,也成为很多网友的一致感受。

②“没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不仅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③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下。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踩踏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中国游客甚至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次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8300万人次,“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

④“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面对刻字,现场中国游客莫不感觉羞愧,甚至连导游也赶紧走开。微博热议、媒体讨论中,惭愧、耻辱的情绪,谴责、反省的主调,也让人看到整个社会对文明素质的强烈吁求、一个国家文明意识的自我审思。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流下忏悔泪水,坦言“孩子犯错误,主要责任在大人,是我们监护不到位,平时教育做得不好”,公开道歉。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应予以必要宽容并助其改正,但整个社会则应以此为镜、自我检视。

⑤的确,“到此一游”远涉重洋,也是国内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从被刻字弄得遍体鳞伤的长城,到赫然出现在故宫大水缸上的涂划,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惯了乱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文明素养的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⑥有人说,最好的“到此一游”,是把旅途中所有的美好都刻在心上。而提升文明素养,也需在心上刻下这让人蒙羞的“到此一游”。在拥堵的公路上随意并道时,在地铁的长队里加塞插队时,在逃票成功洋洋得意时,在网络空间掐架骂娘时,这几个字就该闪动警示之光,提醒你触碰到了文明的红线。谨记“到此一游”激发的文明耻感,以此自戒自省,以此校言校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才能迈进一步。

⑦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经不是问题,甚至海外奢侈品商店促销都会挂上汉语海报。然而,很多人也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的确,现代化的过程中,怎能少了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国务院会议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政府机构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在社会管理者那里,文明素养、人的素质,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⑧同样是神庙,雅典阿波罗神庙的一块石板上,刻着这样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反思埃及神庙刻字事件,以此为契机省察自我文明素养,才能在国际交往中赢得尊敬,更让我们在文明复兴之路上“递进一层”。(选自2013.5.27《人民日报》)

1.文章开头段提到埃及卢克索神庙,结尾提到雅典阿波罗神庙,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4分)

2.作者在文中针对“到此一游”这类不文明现象,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3分)

3.第③段中作者说 “‘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特殊含义”应该怎么理解?(4分)

4.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①开头用卢克索神庙刺目照片,引出中国人旅游不文明现象的论题;②结尾用阿波罗神庙铭文,进一步明确中心论点;③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完整,论证更严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得4分) 2.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3分,如答“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或“以此为契机省察自我文明素养”也可。) 3.在国外,每个人的文明程度都影响着公众对中国的印象;当出国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时,个人的文明程度在国际上产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会更大。(4分) 4.举例论证(事实论证),论述了不文明现象远涉重洋的原因。(共3分,论证方法1分,观点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内容上与引出话题引导议论表达作者观点有关,结构上与前后照应关联全篇有关。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的标题或第四段第一句或全文的结尾一句都可作中心论点。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从一个人与国家形象的关系来理解,在国外一个人表现着他的国家的形象。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直接点明论证方法。本段第一句即作者要说明的道理。举例论证的作用,一般可从前后论证中找到相关文字。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的那些花儿

北方的隆冬时节,一朵小花悄悄地开放了,在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

那一天,我走过长廊尽头,不经意地一瞥,(A)发现了那粉粉嫩嫩的一小朵花,正芳心半卷,袅袅娜娜地羞涩着盛开,不由得分外惊喜,停下脚步认真地审视起来。那是一棵很不起眼的四季红,两枝纤纤瘦瘦的细茎弱不禁风,几片稀稀疏疏的叶子黄绿参半,如果不是这朵小花依旧在枝头从容地绽放,我会以为它早就进入了休眠期。

说它是一朵小花,一点都不过分。那柔柔弱弱的一小朵,也就比拇指盖大那么一丁点,看了直让人有一些疼惜的感觉。但是,在我眼里,它是那样的柔情和妩媚——层层叠叠的粉红色花瓣团团围绕着舒展开来,中间是一柱金黄酿就的蜜一般甜润的花蕊。窗外寒风凛冽,冷雪纷飞,它就那么孤独而淡定地挺立在向北的窗前,全然没有因为弱小而放弃自己盛开的权利。

弱小,但不是弱者;不为争艳,只为盛开,是这朵小花对生命最好的诠释。

角落里的这棵四季红,牵动了我记忆深处另一段关于花的往事。

那一年,临近春节的时候,丈夫不知从哪里搬来一盆很大的杜鹃花。当我从寒风中踏进家门的一刹那,扑面而来的暖意和那一树热烈浓重的殷红,就像一簇红通通的炉火,燃烧着冬天的萧条和冷漠。于是,被寒冷禁锢的心,因了这份意外的美丽,立刻变得舒缓而轻灵。

原来,鲜花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使,它会在一瞬间改变我们的感官和心情,让我们的视觉透过纷纷扰扰的尘世而更加丰盈和感动。

此后的日子里,我每天精心呵护,犹如守望着一树繁华绮丽的梦。

杜鹃花次第开放,一连开了两个多月,花事最浓的时候竟然同时盛开了三十几朵。这期间那些花儿就像盛开在我心中,让我的心境鲜活美丽而又充满柔情。

也许是真的应了那句老话:好花不常开。

那一天,我在为杜鹃花洒水的时候,无意间发现几个花骨朵还没有开放便已经开始枯萎了。我的心隐隐作痛,那是一朵朵崭新的生命啊,为什么还没来得及展示自己的容颜,便夭折在无言的岁月中?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我沮丧地发现,那些未开的蓓蕾一个个凋落,叶子也开始萎黄。当花儿落尽的时候,一种莫名的忧伤深深地刺入心底,我暗自叹息,为什么美丽总是如此短暂!

丈夫说,你喜欢,我再弄几盆回来就是了,没必要这么多愁善感嘛!

我谢绝了,并发誓不再养花。那盆黄叶斑驳的杜鹃花被我搬到了阳台的一个角落,偶尔闲来无事,也会给它浇上一些水。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间,窗外已是一片新绿。那一天,我在收拾阳台的时候惊讶地发现,那棵杜鹃花的枝头,竟然顽强地挺立出一朵嫣红的小花,而花树的周围却是落叶满地!

我禁不住惊叹,它是拼尽了怎样的心血,才凝聚出最后这一抹殷实的色彩啊,(B)那种对生命不舍的隐忍和追求,凄美得仿佛能让人听到它簌簌开放的声音

我相信,花儿不言,却是有思想、有意志的。正因为每一朵花只能盛开一次,它们才懂得,即便没有人欣赏,也要竭尽所能,让自己的生命做一次最完美的演绎。

呵!我的那些花儿,我生命中一个个温婉而又美丽的情结……

1.文本写了四季红和杜鹃花两种花儿,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写出“我”谢绝了丈夫的提议,“并发誓不再养花”的原因。(2分)                                                                            

3.文中划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A.那粉粉嫩嫩的一小朵花,正芳心半卷,袅袅娜娜地羞涩着盛开。

B.那种对生命不舍的隐忍和追求,凄美得仿佛能让人听到它簌簌开放的声音。

4.请分析以《我的那些花儿》为题的具体含义,并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6分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这幅图片的内容,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语言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60字左右。(3分)

  

 

 

查看答案

下面这段文字在标点使用、语言结构、用词得体上各有一处不当,请加以修改。(3分)

小时候,母亲一眼看不见我就满街喊:喊不应,就往水井里看,找到池塘边,向山路上赶。我忽然猴一样从哪个角落里钻出来,母亲就笑骂一声,巴掌扬起来要打,但落下来却极轻,拍打掉沾了一身的土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有这样一种声音,是亲切的呼唤,仿佛带你走进温暖的港湾;有这样一种声音,让你卸去疲惫,陶醉于美好的过往;有这样一种声音,给你心灵的震撼,让你心中盛满感动;有这样一种声音,铿锵有力,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你的耳边,常会响起什么样的声音?在你的心中,谁的声音最让你刻骨铭心?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工之侨①得良桐②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③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①工之侨:名字叫做侨的技艺工人。是虚构的人物。②良桐:上等桐木,即梧桐,青桐,木质理疏而坚,是制作古琴的好材料。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③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款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而鼓之  (       )       而埋诸土  (        )

抱以市  (       )       之以百金  (        )

2.下列选项中“之”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是(       )(2分)

A、献之太常     B、还之    C、稀世之珍也    D、工之侨闻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子。(2分)

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4.这则小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