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寂寥(liáo)嘈杂(cáo)工尺(chě)伶仃...

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寂(liáo)杂(cáo)工(chě)仃(líng)

B.缩(sè)娌(zhóu)菜(hūn)无(yín)

C.酝(liàng)黄(yùn)清(chén)山(lù)

D.道(suì)山(lán)隆(qióng)湿(rú)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常用汉字的正确读音。解答题目时,要注意多音字、形近字的读法。A项中“尺”是多音字,表示以下几种意思是念“chǐ”:①市制长度单位,尺寸(衣服的大小长短),尺牍(书信),②尺子,一种量长短的器具,③画图的器具,④像尺的东西;又念“chě”,指的是我国民族音乐上的音阶的一级,乐谱上的记音符号。C项“酿”应读“niàng”,“晕”也是多音字,表示“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时念“yùn”,而含“昏迷”之意时读“yūn”;“澄清”的“澄“应读作“dèng”或“chéng”。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字按要求作文。

(1)题目:《走进初三》

(2)撇和捺互相支撑就成了“人”,在人生的历程中常常离不了他人的支撑。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常向人倾诉;在急风骇浪的时候,常需要有人帮扶。在时间的流逝中,总有人是你最想依靠的。

    请以“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文段,完成后面小题。(11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吕氏春秋?下贤》)注: ①稷(jì):人名。②乘(shèn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 ④庸:怎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躬耕于南阳 躬:         

(2)猥自枉屈 猥:                

(3)攘除奸凶 攘:             

(4)一日三至而弗得见 弗: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文:                                         

3. 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和稷的“骜禄爵”的价值取向对你有什么启示?(2分)

答:                                                                              

4. 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3分)

答:                                                                            

5.请从内容或形式上对《出师表》作简要评析。(2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渔家傲  范仲淹(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中的“长烟”、“落日”、“孤城”三个冷色调的词语,化用了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诗句                                ,描写出傍晚时分边塞雄浑、壮阔的景象,渲染了一种            的气氛。(3分)

2.全词抒发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什么之情?(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好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功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3分)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                 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                 为例,论证了                的观点。

3. 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                                                                                     

4. 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4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后面小题。(13分)

母亲石    梁衡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选自《青年博览》2010年第4期)  

1.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2分)

2.请说出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复杂的内心情感。(2分)

3.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要说“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3分)  

                                                                                  

4.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5.文章第①段中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第②段中又说“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读完全文,说说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