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槐抱柳(10分) 你见过这样的树吗? 本是棵槐树,扭曲的躯干,黑铁般的外表,龟裂...

槐抱柳(10分)

你见过这样的树吗?

本是棵槐树,扭曲的躯干,黑铁般的外表,龟裂的表皮,半腰里却被谁挖走了般,凹陷成一个马槽般的大坑。偏偏就在那大坑里长出了一棵柳树,枝条越长越大,夹在槐树横横竖竖的枝条间。风沙把村里村外的树都击打得枯死了,却在槐抱柳跟前没了奈何。

槐抱柳活着,准确地说,槐抱柳也有一部分死了,死了的是槐树的一半,长在槐树怀里的柳树却活得好好的。

这棵树生长在五里柳,是五里柳唯一的一棵树,也是五里柳最老的树。谁也不知道这棵树多少岁了。就像不知道王长信老人多少岁 。有人说老人一百岁了,有人说加上闰年闰月该一百多了。王长信老人听了,笑得咯咯的,指着村口的槐抱柳说,它肯定知道,你们问它吧。

可是,没人问这棵老树。人们都很忙。

人们被风沙撵着,忙着搬家。人们说,五里柳不能住了,风沙要把人都给埋了。王长信老人没走。老人说,他不走,那些空荡荡的院子房子不让他走,五里柳不让他走。老人说,我走了,谁管这棵槐抱柳呢?

王长信老人每天从很远的地方担水,给自己喝,给槐抱柳喝。

都走了,就剩咱俩了。王长信老人给树浇着水,咯咯笑,五里柳就剩咱两个活物了。老人把这棵树当成人了。

王长信老人浇完树,又去挑水了。村里,地里,老人种了好多棵树苗。老人说,我就不信风沙能跑过咱。老人叨叨着,五里柳不能只有你和我啊。咱得把风沙撵走,得让房子是房子院子是院子,得让鸡飞狗跳鸟叫人闹。

一场风沙过后,五里柳又是死寂一片,树苗东倒西歪的,有的连影子也吹刮到很远的地方看不见了。村口的槐抱柳就担心,戚戚地把满身的结疤都瞪成了大大小小的眼睛寻找老人。槐抱柳 担心风沙把老人也吹刮得歪倒了。沙梁上老人咯咯地笑,我的命硬着哩,不怕。

老人在沙梁上,挖了更深的树坑,把一棵棵倒了的树苗扶起来,压实,浇水。老人说,我就不信撵不走风沙,不信这树活不了。

恣肆的阳光里,老人提着铁锹,担着水桶,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地在沙梁上忙碌。

槐抱柳安心了,安安静静地没有一丝声息。老人再给老树浇水时,老树就对老人说,您也是一棵树,会走的树。老人咯咯咯咯笑得开心,粗糙的手抚着老树,说,我是树,咱都是树,五里柳要有好多的树。老树满枝头的叶子就哗哗哗哗响了起来。

然而有一天,老人没有来。太阳在天上肆无忌惮地滚着,从东滚到西,老树都没看见老人,老树的每个枝条都耷拉得没了精神。

连着好几天,老树都没看见老人的身影,没有听见老人咯咯咯咯的笑声。五里柳是座空村。无论老人的笑声在村子的哪个角落,哪怕就是在十里外那条细如发丝的河边,老树也能听见老人呼哧呼哧粗重的喘息。老树开始担心起来。没有老人,五里柳就真的完了。老树忧愁地想着。

夕阳给五里柳罩了一件金线银丝般的外衣时,老树看见了老人。老人晃晃悠悠地担着水,说,不服老不行了,得叫他们都回来,回来栽树。老树看着老人,满树的枝条都担心地揪扭成了一团。

第二天,老人果然唤来了四五个人。老人和这几个人回到村里。老人摘下一把猩红晶亮的大枣给这几个人吃。那是老人栽种的沙枣树上结的大枣。

老人说,好吃吧?老人说,不能白吃,你们得帮我栽树。吃一颗枣,栽一棵树。

那些人看着沙梁上的树,说,栽树栽树。我们都栽树。把五里柳的人都唤回来栽树。老树看见老人脸上狡黠的笑,一层一层地堆积。老人悄悄地给老树说,不急,他们会回来的。五里柳还是五里柳,你信吗?

果然 ,更多的人来到了五里柳。人们栽树 累了,就坐在老树下,望着槐抱柳说,树老成精哩,有槐抱柳护佑着五里柳,五里柳就不会被黄沙埋了。

老树说,老人才是精哩,他是五里柳的精魂。

老人咯咯咯咯地笑着,靠着老树的槽坐了下去。

老树看见老人慢慢慢慢地坐在了它的怀里。

老树用它糙糙的却温暖的“马槽”像抱柳树一样,抱住了老人。

1.这篇小说以“槐抱柳”作为题目,有什么好处(或作用)?(3分)

2.当五里柳的人们因为风沙的侵袭纷纷离开家乡的时候,王长信老人为什么坚守下来?(2分)

3.“树人相应,人树相合”是这篇小说构思的巧妙之处,槐抱柳与王长信老人这两个形象有哪些共同点?(3分)

4.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味下列句子。(2分)

村口的槐抱柳就担心,戚戚地把满身的结疤都瞪成了大大小小的眼睛寻找老人。

 

1.成为小说叙事线索贯穿全文,是小说中老人形象的象征;含蓄的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槐抱柳”这一独特现象也会吸引读者的兴趣。(每点1分,共3分) 2.一是为了照料槐抱柳,二是热爱家乡,对家乡的未来充满希望。他想在家乡种树,以撵走风沙。(每点1分,共2分) 3.共同点:经历沧桑,生命力强;依恋故土;执着坚守,有奉献精神。(每点1分,共3分) 4.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的表达了槐抱柳见不到老人时的担忧和焦急。(共2分,修辞1分,分析表达效果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从叙事线索、表达人物形象、提示主题几个方面分析标题的作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根据文中情节,分析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解答此题。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抓住文中作者对树和人物描写的语句,感受作者语言中的情感表达,从而理解两者的形象共同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点明本句拟人的修辞手法,从人格化的角度理解树对老人的思念和依赖。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题意填空

1.它的皮                                      ,微微泛出淡青色。(茅盾《白杨礼赞》)

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3.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4.《泊秦淮》中表现诗人关心国家命运,抨击黑暗现实的句子是                         

                          

5.《无题》中运用比喻、双关的手法,表现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                                                          

6.苏轼在《水调歌头》里面说的“                                                    。”两句,阐释了人生没有十全十美这一哲理。

 

查看答案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8分)

1.十五六岁,是生命的春天,充满激情与梦想。青春的格言在我们的生命中时刻激励着我们,伴我们成长。下面是一段青春励志格言,请你仿照划线部分,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2分)

青春的岁月不会一帆风顺。或许青春的道路常遇荆棘,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或许青春的天空时有阴霾,但我们有足够的勇气追求自己的一片蓝天;或许青春的                                                        ,但我们                                                         

2.我们成长的青春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育,毕业在即,请向你最尊敬的老师说点什么,以倾诉你的心声。(3分)

3.曾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爱国青年为国之富强而奋斗,今天习近平主席又提出了实现民族复兴,强国富民的“中国梦”,再一次激起了爱国的情潮。青年是国之未来,也将是国之脊梁,在“中国梦·我的梦”主题班会上,作为班级的一员你将如何联系国之梦来表达自己的青春梦想。请将你的发言写在下面。(50字左右)(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4分 )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下片中,一个“独”字叩人心扉,情味无穷,请分析其作用。(2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查看答案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分)

(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3分)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非至于子之门,则矣  危险            B.河伯始旋其目    面孔 

C.见笑于大方之家       很慷慨的人         D.百川灌          黄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为莫己者                B、野语有

望洋向而叹曰                  我谓也

C.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D、吾长笑于大方之家     

为莫己若者                    不水端

3.以下是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B.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C.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D.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神话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在设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